前鳞龟鮻

前鳞龟鮻 - 物种简介

鱼类生态进化研究室 拍摄
鱼类生态进化研究室 拍摄

学名:  Chelon affinis 

命名者: (Günther, 1861) 

中文名: 前鳞龟鮻

中国大陆名:  前鳞鮻

 俗名:  豆仔鱼、乌仔、乌仔鱼、乌鱼、前鳞鮻  科中文名 鲻科   

前鳞龟鮻标本
前鳞龟鮻标本

英文俗名; Easte keelback mullet; Grey mullet  科号科名  F245 Mugilidae 

模式种产地: Amoy, China 

栖息深度 : 0 - 20公尺

最大体长: 30 cm 

有毒鱼类:  否      

经济性 : 是

前鳞龟鮻标本
前鳞龟鮻标本

食用鱼类:  是  

观赏鱼类 : 否  

濒危状态: 不在IUCN濒危名单中  

世界分布: 西北太平洋  台湾分布 西部、南部、北部、小琉球

栖息环境: 礁区、砂泥底、河口、淡水、近海沿岸、舄湖、礁沙混合区 

同种异名: Chelon affinis, Liza carinata, Liza klunzingeri, Mugil affinis, Myxus profugus   

前鳞龟鮻 - 形态特征

蔡正一 2008/10/1拍摄X光照片 台南,西港,曾文溪
高炳华 鉴定
标本号:ASIZP0058612
蔡正一 2008/10/1拍摄X光照片 台南,西港,曾文溪高炳华 鉴定标本号:ASIZP0058612

 体延长呈纺缍形,前部圆形而后部侧扁,背有隆脊。头短,圆筒形。吻短;唇薄,下唇有一高耸的小丘而不具唇齿,上唇有1列唇齿。眼圆,前侧位;脂眼睑发达,脂眼睑长和眼径比1.7-2.2;前眼眶骨宽广,无缺刻,其大小占满唇和眼之间的空间。口小,亚腹位;上颌骨末端弯曲向下且宽大略呈方形,末端远于口角后缘;牙细弱或绒毛状。鼻孔每侧各一对。在稚鱼期为圆鳞,随着成长而变为具有多列锥型栉刺的栉鳞;头部及体侧的侧线发达;侧线数目11-13条;侧线鳞33-43。鳃耙繁密细长,第一鳃弓下枝鳃耙43-68。背鳍两个,第一背鳍硬棘IV,第二背鳍鳍条I,8;胸鳍上侧位,具16鳍条,基部无蓝斑驳或黑点,腋鳞发达;腹鳍腹位,具鳍条I,5,腋鳞发达;臀鳍具鳍条III,9-10;尾鳍分叉或凹入。幽门垂数5条。 新鲜标本体背暗褐色,体侧银白色,腹部渐次转为白色。除腹鳍为白色外,各鳍为橄榄绿至暗色。胸鳍基部无色。Liza affinis为其同种异名。

前鳞龟鮻 - 栖所生态

主要栖息于沿岸砂泥底质地形的海域,而河口区或红树林等半淡咸水海域亦常见其踪迹,亦常侵入河川下游。以底泥中有机碎屑或水层中的浮游生物为食,群栖性,常成群洄游,幼鱼在受到惊吓时,会有跃离水面的动作。  

前鳞龟鮻 - 地理分布

分布于西北太平洋区水域,包括日本、台湾及海南岛等。台湾除东部外各地沿岸或河口区均有。  

前鳞龟鮻 - 渔业利用

渔期全年皆有,主要为沿岸流刺网或待袋网等法捕获,但产量不多,且因本种鱼体型较小,又没有乌鱼有饱满的卵,故经济价值不像乌鱼来的高,鱼肉适合煮汤或红烧皆不错。[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