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美海象鱼

南美海象鱼
南美海象鱼

海象鱼据说是淡水鱼中体型最大者,最长5公尺左右,最重可达200公斤,但据世界野生动物基金会发表声明指出,泰国渔民在泰北捕获一条重293公斤的鲶鱼,这条湄公河巨鲶鱼可能才是全世界体积最大的淡水鱼,远超过海象鱼传说最大的200公斤,不过这条鲶鱼在被捕获不久就死亡。另外,新疆的巨型哲罗鲑,体型也近5公尺,重量则未知。

 

南美海象鱼 - 简介

淡水中的巨无霸!观赏鱼的玩赏一向是个见仁见智的休闲活动,每一位爱好者都有自己心目中最喜欢的物种,也都有其独特的饲育方法;然而,唯有能够细心照料它们的人,才有资格称得上是玩家。近期在各大观赏鱼论坛巡视了一圈发现在我国饲养“海象”的爱好者属实不少,但是关于海象的历史,饲养等介绍的资料寥寥无几,很多观赏鱼论坛只是有

南美海象鱼
南美海象鱼的胃相关的图片并没有文字介绍。学名:Arapaimagigas;英名:Arapaima,Pirarucu;分布:亚马逊河流域,通常栖息在较宽深的河流中。在巴西、厄瓜多尔、盖亚那及秘鲁也有发现的纪录。海象鱼属于残存的古代淡水鱼类之一,据推测最早出现於一亿年前,由於舌中硬骨有长出牙齿,此类的鱼被称为骨舌鱼。而其主要以嘴的上半部与舌头的开合来捕捉猎物,以鱼和昆虫为主食,善於跳跃,曾有人看过它跃出水面,捕食停在树枝上的小鸟。头部有许多感觉管,而鱼鳔具有和肺相同的功能,有时会将头部伸到水面上呼吸。鳞片很大,随著成长,身体后半部的鳞片边缘会由尾部开始逐渐变为鲜红色,一直到尾部全体及背、腹部等处,故当地人称其为鲁拉鼻克,意思是红色的鱼。每年4、5月为其主要的产卵期,会在沙质河床筑巢,巢宽约50公分,深约15公分。雄鱼会保护卵及刚孵化的幼鱼,雌鱼则不会离开雄鱼太远。而幼鱼会被亲鱼头部所分泌的费洛蒙吸引而聚集在亲鱼头部附近,可随时受到保护。为当地重要的食用鱼,风乾或盐渍,被人称作是淡水鳕鱼。由於近年来当地居民种植的农作物受圣婴现象的影响而歉收,转而捕捉海象鱼当作食物或换取金钱,导致此鱼的数量大幅减少而面临生存的危机。由於鳞片很大,可长至6公分左右,当地人拿来当锉刀使用,用来磨指甲,也有用来制作弓箭;另外还有人用其舌骨来磨船桨。

南美海象鱼 - 形态特征

海象原产于南美洲亚马逊河,奥里诺科河及委內瑞拉等地。東南亚的华人称海象为"巨龙",一如它的名字"gigas"巨大、威风凛凛,世界上最大的淡水鱼。古老的原始鱼类之一。可算是亚马逊河悠久而且强健的活化石。体形巨大,长形,稍侧扁。

南美海象鱼
南美海象鱼头部骨骼由游离的板状骨组成。口大,无须。无下颌骨,舌上有坚固发达的牙齿。鳔四周富有血管,内表呈蜂窝状,常有特殊的鳃上器。鳞片大且硬,呈嵌镶状。背鳍和臀鳍位于体的后部,互为相对。胸鳍位低。腹鳍位腹部之后。尾鳍圆形。体灰绿色,背部颜色深,腹部较淡,成鱼随着年龄的增大,身体的后半部鳞片边沿会由尾部开始逐渐变成鲜红色,直到背腹部。性情凶猛,以鱼、虾、蛙类等为食。体型笨重,行动缓慢,生殖季节挖穴产卵,雄鱼护幼发育达2-3个月,等幼鱼能独立生活后才离开。此鱼嘴部没有龙须,外观和其它的龙鱼根本不相似,但却属同科兄弟,海象是典型的“老来俏”,它宽大的肢体、厚重的“铠甲”、古铜色的头部花纹,仿若从远古而来的战士,真可谓淡水中的巨无霸!由于海象体型硕大,所以在当地被视为重要的食用鱼(肉可制成干品或盐制品,是产区大众食品。牙齿晒干后可用来代替锉具。活的鱼体颜色美丽,用于观赏)。由于野外的族群不断的下降,所以部分的国家开始限制野外环境的采捕与出口管制,目前在水族市场看到的多是人工繁殖的(附文:《巴西鼓励渔民养殖世界最大的淡水鱼-巨骨舌鱼》)。另外,许多水产养殖专家看好海象成长率高、体型大等优点,有朝一日希望它可以成为水产养殖业的下一个明日之星。

南美海象鱼 - 特点

海象鱼又叫“巨骨舌鱼”,距今已有一亿年历史,原产地在亚马逊河流域,是最大的淡水鱼,长可达5米、重200公斤。海象鱼是典型的“老来俏”,随着年龄增大,身体后半部的鳞片边沿会由尾部开始逐渐变成鲜红色,直到背腹部。南美洲最大型的淡水鱼类呈铁灰色,鳞粗大而堅硬,成鱼身體后半部分渐变红色,性情凶猛,以大中型魚類及其他水生生物为食,原产于巴西的亚马逊河流域、奧里諾科河及委內瑞拉等地建议饲养水组箱.长4.5米,宽1.5米,高1.5米,此鱼生长

南美海象鱼
南美海象鱼迅速,但是鱼缸是个问题.而且冬天加温.也是个很大的问题。作为一名鱼类学家和耶鲁大学的户外活动计划专家,艾德·米格道尔斯基有机会到世界各地钓鱼。他的一个“难忘的记忆”是1953年在圭亚那(当时为英属圭亚那)的儒普鲁尼河遇到的一条巨骨舌鱼(Pirarucu)。

他共钓到过两条这样的鱼,一条长5英尺、重93磅,另一条长6英尺4英寸,重148磅,令人叹为观止。米格道尔斯基和两名马可西部落的土著人经过1小时40分钟的搏斗才将这条大鱼弄上他们的独木舟,鱼的身躯几乎和小船一样长,它的重量使船只剩下3英寸露在水面上。他的钓鱼成果成了国际新闻,《纽约时报》在头版作了报道,一些科学杂志也相继转载。巨骨舌鱼是一种老的鱼种,它生活在世界上最原始的热带丛林水域中,它们常见于巴西、秘鲁的亚马逊河流域,以及委内瑞拉、哥伦比亚境内的亚马逊水系的支流中。这种庞然大物长着尖而长的头、青色的金属般的背、古铜色的侧部和大块的鳞片,有的鳞片边缘显出鲜艳的红色。巨骨舌鱼主要栖息在水流缓慢的河里,甚至能在含氧量很低的水域生存,因为它有巨大的气囊,这种气囊是由肺叶的组织构成,可以充当附加的呼吸器。它也能像大西洋的大海鲢一样浮到水面吸氧。米格.道尔斯基指出,巨骨舌鱼常潜伏在水面障碍物下,伺机张开巨口吞食猎物和钓饵,这种鱼上钩后虽然不跳出水面,但也拼命地摆动身躯或在水面使劲翻滚。

南美海象鱼 - 巨骨舌鱼

俗名:海象,英文名:Pirarucu;骨舌鱼总目OSTEOGLOSSO-MORPHA骨舌鱼目OSTEOGLOSSIFO-RMES骨舌鱼亚目Osteoglossoidei

南美海象鱼
南美海象鱼骨舌鱼科Osteoglossidae,亦作arapaima或paiche。骨舌鱼目(Osteoglossiformes)骨舌鱼科(Osteoglossidae)的南美洲鱼类,学名为Arapaimagigas。为世界上最大的淡水鱼之一,长达2.4公尺(8呎)。所属类群具原始特徵并有古代化石纪录。尾部因背鳍与臀鳍接近尾鳍而致外形纯圆。鳔具一定呼吸功能。原产于南美洲亚马逊河。世界上最大的淡水鱼。最大的个体体长可达2-2.5米,重可达100千克。体形巨大,长形,稍侧扁。头部骨骼由游离的板状骨组成。口大,无须。无下颌骨,舌上有坚固发达的牙齿。鳔四周富有血管,内表呈蜂窝状,常有特殊的鳃上器。鳞片大且硬,呈嵌镶状。背鳍和臀鳍位于体的后部,互为相对。胸鳍位低。腹鳍位腹部之后。尾鳍圆形。体灰绿色,背部颜色深,腹部较淡,尾鳍及体后部红色。古老的原始鱼类之一。以鱼、虾、蛙类为食。体型笨重,行动缓慢,是世界上最大的淡水鱼类中的一种。生殖季节挖穴产卵,雄鱼护幼发育达2-3个月,等幼鱼能独立生活后才离开。肉可制成干品或盐制品,是产区大众食品。牙齿晒干后可月来代替锉具。活的鱼体颜色美丽,用于观赏。

南美海象鱼 - 饲养

(1)饲养环境:海象因它的个体巨大,基本无法养在水族箱里,只能饲养在大水池中。从目前所掌握的资料看,我国还很少饲养,因为它的体重与体型足以把普通的鱼缸毁个底朝天!因此,海象只能放养在大水体中,水体的大小,也就是载水量应视饲养数目而定,如养殖6条,以50立方米水体以上为宜。海象长得较快,从体长50公分到体长200公分在人工饲养条件

南美海象鱼
南美海象鱼下4年左右就可以达到,这样的生长速度,理所当然要为其准备好足够的空间,这样会使它在比较宽松的环境下生长;海象平时常趴于水底,这时你要是细心的观察会发现,它的不算大的眼睛在前后左右的旋转,一副憨态可掬的样子,有时还会张开嘴打个哈欠,就像我们人类一样。这是海象在人工饲养环境下的一些基本要求。海象放养至缸中的时候,足够的饲养空间与开阔的活动范围,是绝对必要的,如果缸体的高度较低,千万要在上方覆盖保护网或用够重的玻璃、压克力板盖住鱼缸,以免蹦出造成不必要的损失。海象平时温文尔雅,悠闲自在,一副天下唯我独尊的王者风范,但在当外界有突发声响或人为刺激它时,它就会突然疯狂,弄得整个缸体波涛汹涌,水花四溅,这时千万不要惊慌,过会儿就会风平浪静,一切如常了。如果要进行缸体清洁的时候,千万不要害怕,只要你动作幅度不要太过夸张,没有什么问题,不会惊扰到它们的。在此建议鱼缸里尽量避免繁琐的摆设。为了避免它们的施以蛮力,一不小心把鱼缸弄破,所以必须准备坚若磐石的硬体设备,缸体的底部以较小的石英沙作为底质为佳,这样既美观又利于清洁,而且不至于在海象“发怒”的时候划伤;关于水温,应控制在26~30℃之间。而随着鱼体与食量不断的加大,或是混养的比例增加,水质污染速度也会不断的加快,所以一个多样而且效能高的过滤系统是不容忽视的。看着它们舒展着伟岸的身躯从你身边游过,一股无以言表的激动会产生一股暖流的从你的心底油然而生穿过全身,好好享受你的工作好了。

(2)饲养方法:大多数的古代鱼的食性,都是标准的肉食者,而且部分的种类很难接受人工饲料,就算是以训饵方式勉强接受了,但是当鱼种体型太大,或是进入了繁殖阶段,往往很难充分的达到鱼本身营养的基本需求,所以在饵料的提供上,应以充足且

南美海象鱼
南美海象鱼多样的活饵提供。海象属于纯肉食吞噬性的鱼类,进食量惊人。海象小的时候投喂些小的活鱼,这样是为了训饵。当主动进食之后,喂它解冻后的鱼肉(使用前的消毒、切块与除鱼刺的处理都不可忽略),适当补充些活鱼,喂食量为其体重的1/10~1/20都可以,每周喂食次数因人而议(建议每天早晚各1次);当海象长大了的时候,同样喂食解冻的鱼肉和活体饲料,只不过喂的活鱼个体大罢了,周期食量和小的时候相同。要记住,喂食的时候千万不要用手送食物,看好位置扔下即可,以免被海象窜出水面误食受伤。(3)混养与活动范围:充分的了解海象的生活方式,我们就可以和其它淡水鱼混养了,其实是养好这些远古娇客的最佳方式。广泛的来看它们生活圈的分布是很明显,例如:红尾猫、恐龙鱼或是鲟鱼,就是标准的底栖魚,而龙鱼等就是标准的上层鱼类,至于反间刀或是尼罗河魔鬼的活动范围则是在中下层水域。所以当饲养者要选择搭配混养鱼种时,为了避免发生严重的打斗或残食,可以选择不同水域的鱼种来饲养;另外鱼种间或是同种间领域性的问题也不得不留意,但是关键的一点就是,放入缸时其个体一定要均匀,否则会有被海象吃掉的危险。毕竟它们都是〝大型的掠食者〞,千万不要让自己的鱼缸成为一个杀戮战场。

南美海象鱼 - 相关新闻

昨天早上被怀疑出现病兆的南美海象鱼做完胃镜体检后(详见昨天本报A19版),长风海洋世界的驯鱼师们依然放不下心,因为原

南美海象鱼
南美海象鱼来怀疑大鱼腹中有塑料袋等垃圾的猜想不成立,这就意味着这条长时间不肯进食的海象鱼依然在等待“救命恩人”的出现。这个体重逾100公斤、身长2米的“大块头”属于世界上体形最大的淡水鱼。据驯鱼师仇建勇介绍,海象鱼对食物特别感兴趣,以前只要一喂食,它就蹿过来抢,水面上无论出现什么,它都会抢先来个“囫囵吞枣”。但约一个月来,“大块头”突然变得“郁郁寡欢”,对食物兴趣寥寥,近一周更是“茶饭不思”。驯鱼师基于此,一开始才怀疑它吞下了塑料袋等垃圾。昨天为大鱼做胃镜的同济医院医生许树长告诉记者,初步检查下来,大鱼胃中没有异物,大鱼究竟为什么不进食,还要等待进一步的观察和检查。为了让海象鱼有足够的营养活下去,昨天医生为大鱼灌食了氨基酸营养液。驯鱼师们半开玩笑半认真地说:“但愿它是因为心情不好而不想吃东西。”这条海象鱼今年大约18岁,是七八年前和其他6条海象鱼一起从南美“移居”上海长风海洋世界的,当时它只有约30厘米长。据悉一般海象鱼的寿命为30岁,这条大鱼正值青壮年,所以应该不存在将要老死拒绝进食的可能。因此,长风海洋世界通过本报再发“英雄帖”,希望水族专家能指点迷津,当一回海象鱼的“救命恩人”。

昨天清晨,4位驯鱼师和几名同济医院的医生忙活了约40分钟,总算给体重逾100公斤、身长2米的“大块头”海象鱼做完了初步检查和治疗。

南美海象鱼
南美海象鱼据介绍,用电子胃镜给巨型“海象鱼”做体检治疗在国内大概还是首次。几天前,首批从南美“移民”到本市长风海洋世界的海象鱼中,一条6岁的海象鱼始终拒绝进食。它到底生了什么病?又怎么能让一条长达2米、比人还重的大鱼顺利接受体检呢?昨天早上,一台移动式胃镜设备被搬到了海洋世界的大鱼池边。几名水族师跳入水中,用帆布包裹住了海象鱼的身体,然后把它固定在水池边。一名工作人员分开了鱼的上下唇,用PVC管代替咬口,方便专家们进行检查。在电子胃镜的引导下,历时约40分钟,专家们一点一点地向海象鱼的胃里探索,逐线观察了食管及胃腔的情况。胃镜深入海象鱼消化道内约1.1米,并没有发现明显的异物存在。根据兽医的建议,专家们通过胃镜注入了抗生素及营养液。据介绍,近半个小时的检查,医生并没有从大鱼的胃部发现异物,所以还是没能弄清楚海象鱼长时间不进食的确切原因。海象鱼又称巨骨舌鱼,据推测一亿年前就出现在地球上,目前是世界上体型最大的淡水鱼,主要分布在南美亚马孙流域。

南美海象鱼 - 疾病防治

1.烂鳃病:烂鳃病是由粘球菌引起的。热带鱼患料鳃病后,行动缓慢,体色减退,失去光泽,食欲不振,头部变成黑色,鳃上附有一层粘液和污物,随着病情的发展,外叶鳃丝由鲜红变成白色,鳃丝逐渐腐烂脱落,随着外叶鳃丝的腐烂,内叶鳃

南美海象鱼
南美海象鱼丝也开始腐烂。鳃盖骨内表皮充血,中心骨坏死掉落,再严重时整个鳃盖也开始腐烂,最后导致死亡。防治方法:将病鱼及未患病的鱼同时捞至另一盛有百万分之三的呋喃西林溶液的鱼缸里,放进时,停止喂食1-2天,然后喂少量鲜活饵料,逐步恢复正常喂食。这种办法比较有效,一般一周左右病鱼可恢复正常。若有病情较重无法恢复健康的鱼,则应扔掉。原鱼缸用百万分之三的高锰钾溶液浸泡消毒。2.赤皮病:赤皮病是由萤光极毛杆菌引起的。热带鱼患赤皮病后体质明显下降,食欲减退,行动缓慢,离群独自在水面游动。鱼体表面出血发炎,鳞片脱落,鱼体两侧和腹部的鳞片脱落最为严重。鱼鳃充血。鳍条腐烂,严重时鳃盖表皮腐烂脱落,鳃盖呈透明状,一周左右即可死亡。防治方法:用百万分之二十的高锰酸钾溶液浸泡鱼及鱼缸、或者用百万分之三的漂白粉溶液浸泡鱼及鱼缸,均可起到消毒杀菌作用。3.竖鳞病:竖鳞病是由极毛杆菌引起的。竖鳞病是一种传染性很强的鱼病,但如果热带鱼身体强壮,皮肤未受任何损伤是不会传染这种病的。热带鱼患这种病以后,整个鱼体表皮粗糙,全身鳞片竖起来,向外张开。患这种病的鱼还会同时伴有烂鳃,鳍条基部出血等并发症。病鱼呼吸困难,行动缓慢,食欲减退。如不及时治疗会引起大量死亡。

4.白点病:症状:病鱼神情呆滞,常在水流中冲洗或岩上蹭痒,体表布满白色或浅灰色斑点,病鱼出现交互感染和两次感染。常见的病原体有两种:一是类似于淡水中的多子小瓜虫,病鱼体表呈白点状;一种是卵圆鞭毛虫,病鱼体表呈浅灰色斑点,

南美海象鱼
南美海象鱼不易治愈。防治方法:①将水温捉高到30℃,寄生虫会因水温升高而导致其胞囊破裂,自动脱离鱼体,这种方法对初次感染白点病的病鱼治疗效果较好,但对二次感染的病鱼效果不明显,必须同时用药物浸洗才行。②将新砖放入尿液中浸泡24小时,晾干后放入水族箱中,10余小时后鱼体上的小白点膨胀,再过10余小时,可见体表的小白点纷纷脱落,效果较好。③将病鱼浸在淡水中,它由9份淡水和1份海水兑掺形成,浸洗时间0.5秒—2分钟,应注意观察鱼体的适应程度,见鱼呼吸紧张时应立刻移人海水中。④将10千克海水放入玻璃缸中,加入0.05克硫酸铜,充氧,浸洗病鱼5—8分钟,24小时后可见体表白点脱落。这种方法对初次患病鱼体效果较好,但对二次感染的鱼体效果不明显。5.烂鳍烂皮肤病:症状:病鱼各鳍残缺不全,体表鳞片脱落,皮肤腐烂并有浅表性溃疡。发病原因可能是海水观赏鱼彼此间争抢地盘,互相打斗,或者对新水不适应,导致鳍条皮肤受伤,弓J起细菌交互感染,特别是在已有鱼类的水族箱中放入新鱼后,更易出现这种情况。防治方法:①在10千克海水中放头孢2粒或呋喃唑酮4—5片,浸洗病鱼10—15分钟。②在10千克海水中,放人0.2克高锰酸钾,浸洗病鱼5—10分钟。

6.口丝虫病:口丝虫寄生于皮肤和鳃,鳃和体表有1层乳白色粘液;云状,故又名白云病。鳃丝淡红,皮肤发炎无光。病鱼呼吸困难,游动缓慢,逐渐消瘦,,常大批死亡。口丝虫适宜繁殖水温为12—20℃,多发生于2—5月份。可选用硫酸铜、高锰酸钾、硝酸亚汞、食盐等治疗。7.小瓜虫病:病鱼体表、鳍条和鳃上可见许多小白点;所以又名白点病。鱼被大量小瓜虫密集寄生时形成白点状囊泡,严重时布满全身。后期体表如同覆盖一层白色薄膜,粘液增多,

南美海象鱼南美海象鱼体色暗淡无光。病鱼消瘦,浮于水面或群集一角,很少活动。小瓜虫病有明显的季节性,水温15—2Q℃最适于小瓜虫繁殖,水温上升到26-28℃或下降到10℃以下停止发育,28℃以上幼虫大批死右.北京地区3—5月份流行。治疗方法:A、提高水温至28摄氏度,数天后小瓜虫破裂脱落。这时更换新水,保持水温,病鱼基本上会痊愈。B、选用0.05%~0.07%浓度的红汞溶液,水鱼病鱼5~15分钟,持续2~3天,效果良好。C、“尿砖”,将新砖在尿液中浸泡24小时,晾干后放入病鱼的水族相中,数日后就能见效。8.斜管虫病:斜管虫寄生于鱼的皮肤和鳃,使局部分泌物增多,逐渐形成白色雾膜,严重时遍及全身。病鱼消瘦,鳍萎缩不能充分舒。展,呼吸困难,呈浮头状。可用高锰酸钾、食盐等治疗。9.车轮虫病:车轮虫主要寄生于鱼鳃,也能寄生于鱼鳍或者头部;病鱼瘦弱,体色无光,呼吸困难,游动缓馒,常浮于水面。可用亚甲基蓝、食盐和福尔马林等治疗。10.气泡病:鱼体皮肤上、鱼鳍上出现气泡,严重时气泡附着处溃烂,失去观赏价值。由于水中溶解氧过度饱和,大量氧气形成微型气泡。气泡附到鱼体上而得病,水中浮游植物过多、自来水在烈日下直晒、水族箱置于南窗暖气片上都会发生气泡。应消除病因.以防本病发生。鱼体上出现了气泡病,应及时捞出病鱼,放入无气泡的水中,病鱼体上的微小气泡可以消失。如不及时捞出处理,病鱼体上的微小气泡能串连成大气泡而难以治疗。11.感冒:水温骤变,鱼突然遭到不能忍受的冷刺激而发病。鱼停于水底不动,严重时浮于水面,皮肤和给失去原有光泽,颜色暗淡,鳍条间粘连,不能舒展。热带鱼易患此病,必须注意预防.

12.眼病:鱼的眼球突出和出血;可用1%食盐水浸浴病鱼。鱼眼水晶体混浊、瞎眼或眼球脱落,是被寄生虫侵入,难以治疗。注意不要将淡水养鱼塘中的鱼虫、水草、螺类等带入鱼缸。13.意外中毒多属农药中毒,如为美化环境,将鱼缸、水族箱与花盆放在一起,对花盆喷药治虫时,没有想到鱼,没有移动鱼缸,也未加盖;将农药喷入鱼缸,使鱼中毒身亡。清洗过滤棉时,用清水漂洗,切不可用洗衣粉或肥皂浸洗。14.细菌性腐败病病鱼体表局部或大部发炎充血;脱鳞;

南美海象鱼
南美海象鱼鳍基充血,鳍端烂蚀,鳍条间组织破坏;鳍盖和上下颌常出现红斑,鳍盖表皮有时烂掉,露出鳍盖骨.本病春末夏初流行,病鱼游动缓慢;常独处水面,不久死去.可选用呋喃西林,漂白粉、抗生素等治疗。15.棉口病又名烂嘴病。病鱼口周围吻部长着白色棉花状菌丝如绒,也称白嘴病。常用嘴触舐箱壁摄食藻类鱼易患此病,容易传染。病鱼难以摄食,游动缓慢无力,以致死亡。要及时治疗处理。用青霉素或金霉素溶液,也可用10ppm土霉素溶液浸浴病鱼。水族箱、捞鱼网、工具等用0.1%甲醛溶液浸洗消毒。16.水霉病又称白毛病;水霉菌从鱼体的伤口侵入,开始寄生于表皮,逐渐深入肌肉,吸取鱼体营养,大量繁殖,向外生出灰白或青白色菌丝(肉眼可见棉丝状)。寄生部位伤口发炎充血、坏死、溃烂;病鱼常利用缸壁、石砾或水草摩擦患处,最后衰竭死亡。本病一年四季都可发生,早春晚秋最易流行。碰伤、冻伤的幼鱼易患;未受精和胚胎活力差的鱼卵也易寄生。治病方法:A、用食盐250克加小苏打250克混合液泼洒于100厘米x55厘米x45厘米的鱼缸,坚持数次,效果显著B、在100千克水中溶解孔雀石绿0.3克或次甲基蓝,浸洗鱼体10~20分钟,数日后可见菌丝脱落。C、2%-3%的盐水浸洗,每天一次,每次5-10分钟。D、百万分之二(2ppm)的高锰酸钾加上1%的盐水混合后将病鱼浸泡20-30分钟。E、提高水温以抑制水霉的生长。并且可用一盏15瓦的紫外线灯每日照射数小时可有效的抑制和消灭水霉菌。17.本病又称针虫病;铁锚虫病。虫体头部钻入鱼的皮肤肌肉,虫体像短针样挂在鱼体上,拔下虫体,可见铁锚样头部。患部发炎红肿,出现红斑、坏死,易被病菌入侵。病鱼急躁不安,食欲减弱,消瘦。锚头蚤在水温15-33℃时均能繁殖,流行期很长,易寄生于个体较大的鱼体。可用敌百虫、高锰酸钾治疗。

南美海象鱼 - 参考资料

1、http://ks.cn.yahoo.com/question/1590000871084.html

2、http://bbs.myluohan.com/archiver/tid-648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