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鲮

华鲮 - 识别特征

  背鳍iv—10;胸鳍i-15--17;腹鳍i-8;臀鳍iii一5.侧线鳞45 6.5-7/6.5-7.5-V 49;背鳍前鳞18—24;围尾柄鳞22—24。第一鳃弓外侧鳃耙43—50。下咽齿3行,2.4.5—5.4.2.脊椎骨4+38-39+1。鳔2室,前室稍短,呈椭圆形;后室稍细长,为前室长的1.5—2.0倍。腹腔膜为灰黑色.肠长约为标准长的1.5—2.0倍.标准长为体高的3.7—5.0倍,为头长的4.5—5.9倍,为尾柄长的4-7—6.1倍,为尾柄高的6.O一7.9倍。头长为吻长的2.1—2.5倍,为眼径的4.5—7.O倍.为眼间距的l.6—2.1倍。 体长,呈棒状,尾柄高且厚,稍侧扁。腹部稍平,吻圆钝,稍向前突出,吻皮下垂住住上唇边缘的中部,其上有许多小乳突,边缘有细而浅的缺刻。上唇较肥厚,中央一段为吻皮所盖,两侧露在外面,其上有细小乳突,在口角处与下唇相连,下唇与下颌分离,其间有一深沟相隔,下唇外表边缘有许多细小乳突。口下位,呈新月形,下颌与下唇明显分离。唇后沟两侧不相连,由唇后沟的分枝而形成短颌沟。须2对,吻须常退化,颌须较短小。眼位于头的侧上方。鼻孔在眼前上缘的前方。离眼前缘较近。鳃膜在前鳃盖骨的后缘连于鳃峡。鳃耙呈三角形,排列较为紧密。下咽骨短而宽,下咽齿基部稍圆,末端侧扁,齿冠呈斜截状。背鳍外缘稍平截,最后一根不分枝鳍条无硬刺,其起点在腹鳍起点之前。胸鳍较长,末端圆钝,后伸不达腹鳍起点,相距约6—7个侧线鳞。腹鳍起点在背鳍起点之后,向后伸距臀鳍起点约2—3个侧线鳞。臀鳍起点距腹鳍起点稍近,其外缘稍内凹,向后伸不达尾鳍基,相隔约3—4个侧线鳞。尾柄高而短。尾鳍叉形。肛门离臀鳍起点稍远,相隔约l一2个鳞片。 鳞片中等大,胸部鳞片小,前部稍埋于表皮内,腹鳍基部具有较大而狭长的腋鳞。性成熟雄鱼的吻端具有2行较大的颗粒状珠星,排列稀疏,雌鱼不甚明显。 全身呈青黑色,背部鳞片带紫绿色光泽,且有许多浅红色斑点。腹面灰白色略带黄色。体侧大部分鳞片后缘都有黑色饰边,各鳍均为淡青黑色。华鲮肉质细嫩,富含脂肪,产量较高.是重要的经济鱼类。其食物主要是藻类,如硅藻、绿藻等,也食高等水生植物嫩叶及有机碎屑。有时也食水生昆虫幼虫和甲壳动物。生长比较缓慢。2—3冬龄可选性成熟,产卵期多在3—5月间;怀卵量髓个体大小而有差异,一般随年龄的增加而增大。性成熟的亲鱼常集群到支流产卵,受精卵具粘性,常在急流的乱石环境中产卵,受精卵粘附在石砾上发育孵化。

华鲮 - 生长繁殖

习性

  华鲮栖息于水流较急的河流及山涧溪流中,为底栖性鱼类,喜集群生活。常出没于岩石间隙中,在石砾底的基质上觅食,利用下颌锐利的角质边缘刮取着生藻类,也食高等植物的枝叶、碎屑等。入冬以后,华鲮则数十尾甚至上百尾集群在深水洞穴越冬,很少外出活动。2龄即可性成熟。亲鱼于4-6月集群进入支流产卵,产卵场为石砾底质的急流浅滩滩尾。 华鲮
分布于长江上游干流及各大支流中,尤以川东盆地水流湍急、水质清澈的山涧溪流为多。

生长

  生长较缓慢,一般个体为1-2公斤,最大个体可达5公斤,在产地产量较高,是四川省常见食用鱼类。其肉质坚实脆嫩、十分鲜美、富含油脂,与青鱼相似,被视为珍贵食品。

华鲮 - 种群现状

  花鲮的缘近种有11种,其中洞庭华鲮(Sinilabeo tungting , 俗称:龙鱼、龙狗鱼、青鱼),分布于湖北长江荆江河段、湖南洞庭湖、沅江水系;桂华鲮(Sinilabeo decorus , 俗称:青衣),分布于珠江水系的西江和北江。它们的形态差异仅在于侧线鳞数为39-44个,而其生活习性及经济价值均与华鲮相似。但生殖季节稍早,珠江流域为3-4月。据说,在广西新和公社沉香潭出产的这种鱼具有沉香味,故又得名“沉香鱼”。
  华鲮及其相近种,除去内脏和鲮的肌肉称之为“竹鱼”。其鲜鱼肉入药,具有益气和中、除湿的功效,主治久病体虚、腰腿疼痛等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