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胴棘鲛

丰胴棘鲛 - 鱼种档案

图片

中文名 丰胴棘鲛 
学名  Squalus mitsukurii      
命名者 Jordan & Snyder, 1903 
科中文名 棘鲛科   
科号科名  F034 Squalidae 
模式种产地 Misaki, Japan  
中国大陆名 长吻角鲨  
俗名  棘沙、刺鲨、沙鱼  
世界分布 全球性  
最大体长 110 cm  
栖息深度  0 - 950公尺 
有毒鱼类  否  
经济性  是  
食用鱼类  是  
观赏鱼类  否  
栖息环境 深海、砂泥底、近海沿岸 

丰胴棘鲛 - 形态特征

体形壮硕;头平扁;尾细长,有尾前凹洼,尾柄有一低弱纵行侧脊;吻长,侧视尖而突出;眼长椭圆形,前端圆,后端尖,无瞬膜,眼到吻端距离小于到第一鳃裂距离,眼前吻长小于眼径之两倍;鼻孔颇小,几乎横平,外侧位,侧缘向外突出,吻端与外鼻孔的斜线距离大于外鼻孔与上唇沟外角的斜线距离,鼻孔较接近吻端而远离口裂,鼻孔间距颇宽,比鼻孔长约大2.5倍;前鼻瓣具一个三角形分叉突出;口裂浅弧形,近于横列,口前吻长约为口宽之1.1-1.4倍,口长约等于口宽的1/4;口侧具一斜行深沟;唇褶扁狭,上唇褶颇长,下唇褶较短;上下颚齿同型,侧扁,近长方形,上颚齿稍窄;喷水孔颇大,肾形,直径约等于眼径的1/3,距眼甚近;鳃裂狭小,下部转入腹面,前四个大小相同,最后一个较大;盾鳞呈三尖叉状,具三棘突三纵脊。背鳍二枚,各具一硬棘;第一背鳍起点约与胸鳍内缘中部相对,棘长约等于鳍前缘长的3/5,远短于基底长;上角钝圆,后缘凹入,下角延长尖突,未伸达腹鳍起点垂直线上方;第二背鳍小于第一背鳍,距尾鳍起点比距腹鳍为近,棘长约等于鳍前缘长4/5,而短于全长的6%;上角钝圆,后缘深凹,下角延长尖突;尾鳍上叶发达,下叶与上叶连接,成一广圆形后缘,尾端圆钝;腹鳍低平;约位于背鳍间隔之中点下方,前后缘连续,呈半弧形,后角尖而微突,腹鳍基底中点较接近第二背鳍而较远离第一背鳍;胸鳍比第一背鳍大,后缘凹入,外角钝圆,内角尖而微突。背侧面暗褐微带赤色,无白斑,腹面淡白色。鳍的边缘微浅色,但无明显黑色斑。[1] 

丰胴棘鲛 - 栖所生态

主要栖息于温带和热带大陆棚及岛屿上层斜坡的常见小型鲨。栖息深度在0-950公尺处。主要捕食硬骨鱼类、头足类和甲壳类等。雌鲨性成熟长约72 公分,雄鲨性成熟长约65-89 公分,卵胎生,每产4-9子,绝大多数秋季生殖,妊娠期约2年,刚产子鲨长约22-26 cm。[1] 

丰胴棘鲛 - 地理分布

广泛分布于世界三大洋之大部分温带暖水域及热带水域。台湾则分布于东北部海域。[1] 

丰胴棘鲛 - 渔业利用

主要为底拖网及流刺网捕获,一般被利用加工为鲨鱼腌或制成鱼桨、鱼丸等。[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