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氏中喙鲸

安氏中喙鲸 - 命名

安氏中喙鲸
安氏中喙鲸

安氏中喙鲸,学名为Mesoplodon bowdoini,旧称:安竹氏喙鲸,突齿喙鲸,波多因氏喙鲸,高顶喙鲸。

命名者罗伊·查普曼·安德鲁斯曾担任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馆长,他在任内以此博物馆的委托者与捐献者George S. Bowdoin之名为此物种命名。[1]

安氏中喙鲸 - 形态特征

安氏中喙鲸的体型粗壮,额隆平坦,嘴喙短而粗,巨大的下颚在中段形成明显的拱起。背鳍小,呈三角形,尖端圆钝,位于背部中央后方。成年雄鲸下颚可见2颗外露的巨大牙齿,侧面宽阔但相当扁平,位于距下颚尖端约20厘米处。

安氏中喙鲸的体色普遍呈暗灰至黑色,仅嘴喙前端与下颚为白色,部分个体在眼睛前方有浅色斑块。成年雄鲸背部有浅灰色的“马鞍”(saddle,为一横跨背部中线、外观大致呈马鞍状的斑纹,常会延伸至身体侧面。),由喷气孔后方延伸至背鳍。一般认为雌鲸的嘴喙颜色比雄鲸来得深,背部呈石板一般的灰色,腹部与侧腹则是较浅的灰白色。成年雄鲸的体表常有长条直线状伤痕,可能是其他雄鲸造成。无论雄鲸或雌鲸皆有因雪茄鲛(cookiecutter shark)攻击留下的椭圆形伤痕。[2]

安氏中喙鲸 - 分布

安氏中喙鲸分布范围(蓝色部分)
安氏中喙鲸分布范围(蓝色部分)

安氏中喙鲸仅分布于南半球,可能在温带纬度(南纬32度至南纬54度30分之间)海域呈环极区分布。搁浅记录已知在澳洲南部、新西兰、麦加利群岛(Macquarie Islands)、福克兰群岛、与垂斯坦昆哈(Tristan da Chunha)。[3]

安氏中喙鲸 - 习性

由于没有可信的海中目击记录与群体搁浅,科学家对其社会结构、习性或生殖、觅食的习惯几乎完全不明。位于新西兰海域的族群,其繁殖季似乎自夏季至秋季。

安氏中喙鲸 - 辨别

易混种类

人们对安氏中喙鲸的了解只来自20起的搁浅事件,在海中可能极难鉴别。许多人认为它们是哈氏中喙鲸的南方同类;两者的头颅与体色的确十分相似,因此有人推断哈氏中喙鲸可能是安氏中喙鲸的亚种。在澳大利亚地区出没的安氏中喙鲸可能会与以下其他的中喙鲸属混淆:布氏中喙鲸,银杏齿中喙鲸,格氏中喙鲸,赫氏中喙鲸以及长齿中喙鲸。 

特征辨别

行为 :与哈氏中喙鲸的近亲关系令人推想两者可能具有相似的行为模式。身上的疤痕显示雄鲸间可能会发生打斗。 

雄、雌差异:嘴喙与下颚的末端呈白色,头部略具额隆,喷气孔凹陷,躯体呈暗蓝黑色,可能带有褐色调,末端尖锐,小背鳍(有个体差异),相当短的粗嘴喙外可见到牙齿,唇线明显弯曲,小胸鳍略呈桨状,体型呈纺锤状,尾干修长。 

牙齿:牙齿是这种喙鲸的有趣特征:长在弯曲纯县前端的饿牙齿宽而平;雄鲸的牙齿向外突出,雌鲸与仔鲸则没有突出的牙齿。一如史氏中喙鲸与哈氏中喙鲸,雄性的牙齿长在下颚中央的隆起凹窝上。哈氏中喙鲸的牙齿向内弯,史氏中喙鲸的呈垂直,安氏中喙鲸的则往外弯。

背鳍:末端可能圆钝,后缘向内凹。

尾鳍:背面和腹面都呈暗蓝黑色,后缘有皱褶,尾鳍没有凹刻,但是稍微向外突出。

雄性的颚骨:独特的巨齿长在略微突起的凹窝中,牙齿距离颚部前端约20厘米。[4]

安氏中喙鲸 - 发现记录

安氏中喙鲸的数量不明。未曾有被捕杀的记录,也没有因渔业活动而造成死亡的迹象。[5]

分布范围少有确切的记录,所知仅从澳大利亚南岸,包括塔斯马尼亚与新西兰等地的搁浅事件中获得。1973年印度洋南端的凯尔盖朗群岛发现单一标本,其鉴定颇受专家质疑,所以尚未确定分布区是否包括大洋洲以外的地方。原先被归入此种的其他几个已出版之鉴定记录,后来证明都是错误的;相对地,真正的安氏中喙鲸标本也可能因为鉴定错误而被错认。分布现况的记录,也因为新西兰与澳大利亚对于动物搁浅事件的记录比其他地区更多且更有效率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