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苣

苦苣

苦苣

苦苣

苦苣



  蔬菜名称:苦苣

  别名:苦菜、滇苦菜、尖叶苦菜

  英文名称:Chjcory

  学名Cichorium endivia L.

  科属:菊科,菊苣属

  苦苣(endive)菊科(Compositae)菊苣属中以嫩叶为食的栽培种,一二年生草本植物。每100g嫩叶含水分95.1g、蛋白质1.2g、钙77mg及维生素等营养物质。适生食、煮食或作汤。苦苣叶披针形。头状花序,约有小花20朵,花冠淡紫色,雌蕊柱头双叉状淡蓝色,雄蕊5,连成筒状,花药淡蓝色。种子短柱状,灰白色,千粒重1.6g。种子发芽力可保持10年,生产中多采用保存1-3年的种子播种。

  植物形态
  一二年生草本,有纺锤状根。茎中空,直立高5 0—100厘米,下部无毛,中上部及顶端有稀疏腺毛。叶片柔软无毛,长椭圆状广倒披针形,长15—20厘米,宽3—8厘米,深羽裂或提琴状羽裂,裂片边缘有不整齐的短刺状齿至小尖齿;茎生叶片基部常为尖耳廓状抱茎,基生叶片基部下延成翼柄。头状花序直径约2厘米,花序梗常有腺毛或初期有蛛丝状毛;总苞钟形或圆筒形,长1.2—1.5厘米;舌状花黄色,长约1.3厘米,舌片长约0.5厘米。瘦果倒卵状椭圆形,成熟后红褐色;每面有3纵肋,肋间有粗糙细横纹,有长约6毫米的白色细软冠毛。花果期3—10月。

  地理分布
  苦苣菜原产 欧洲,目前世界各国均有分布。在中国除气候和土壤条件极端严酷的高寒草原、草甸、荒漠戈壁和盐漠等地区外,几遍布中国各省区;在国外,主要分布在朝鲜、日本、蒙古、高加索、西伯利亚、中亚及远东地区和东南亚、南亚各国。

  栽培种植
  埋于土壤中的种子,春、夏、秋三季均可发芽出苗,其物候期进程一般为3—4月份出苗,6—7月开花、7一8月成熟,生育期为120开。秋季萌出的苗一般难以绿色体越冬,呈现一年生性状。而在亚热带以南地区,一般四季均可出苗,并能以绿色叶滚越冬。在中亚热带以南地区,冬季也能开花结实。以安徽省合肥地区为例,越冬的绿色叶丛,一般于2月底返青,3月中旬以后抽茎,4月中旬以后孕蕾,5月上旬开花,5月上旬至6月上旬结实并成熟,生育期为104天,生长期可达8—10个月(表88一1)。在合肥地区,越冬种子于3月中旬以后出苗,7—8月份成熟,生育期约120天。夏末、秋初生出的苗,初冬也能开花结实,但茎秆低矮,种子难以完全成熟。处于莲座状的苗株可以顺利越冬,凡已抽茎开花者,地上部分不能越冬。

  种子繁殖
  种子产量高,每一头状花序可产种子30粒,每株可产种子300—1200粒。种子发芽率一般可达95%,既便未完全成熟的种子也具有发芽力。种子边成熟边脱落,借助冠毛随风或地表径流传播,当遇到湿润而疏松”的土壤,温度达到10℃以上时,即可萌发出苗。苦苣某种子的休眠期很短,一般为7—15天,成熟的种子,当年即可发芽出苗。埋入深土层不能发芽的种子,发芽力能保持两年,一般以当年的种子发芽率最高。苦苣菜的根颈部具有较多的潜伏芽,当地上部受畜禽采食或刈割,残茬能继续再生,尤其在根系发育良好的叶丛期,再生力最强,每20天刈割1次,不会影响其再生,但在花枝形成后,再生力显著下降,往往刈割2–3次,则难以再生。因此,放牧或对割利用,最好在抽茎之前进行。苦苣菜是一种伴生植物,生态幅相当宽,凡人类从事大农业生产活动的地区都有生长。它一般喜生于耕地、田边、路旁、堆肥场、居民点周围的隙地、果园、疏林下及各种弃耕地或撂荒地上。常成片生长,形成单优种小群聚。

  习性
  苦苣菜是一种中生阳性植物,喜水、嗜肥、不耐干旱。喜潮湿、肥沃而疏松的土壤,从沙土到粘土、PH4.5–8.9之间的土壤上均能生长,但以微酸至中性沙堆土上生长最好。对干旱、土壤板结而贫瘠、原生草群密集或郁蔽度大于0.4的林地等环境,难以适应。苦定菜的耐寒性比较强。在温带地区,秋季能长出根系发育良好的苗株,其地下部分能够顺利越冬;在亚热带以南地区,苗株均能以绿色叶丛越冬。当气温达5℃时能缓慢生长,即便遇到–10℃的短期低温,苗株仍能保持青绿;而在中亚热带以南地区,冬季仍能生长,甚至可以开花结实。

  栽培要点
  苦苣菜的种子小而轻(千粒重0.8—1.2g)顶上力弱。因此,土地理整平耙匀。有翻耕前,应施足底肥,仅墒商好,以保证出苗整齐,苗全、苗壮。在北方地区,以春播为宜;在南方地区,春、秋季播种均可。但为了利用冬闲田,以解决冬、春青绿饲草不足,则以秋播为好;在中热带以南地区,四季均可播种。播种方法以条播为好,亦可撒播或穴播。因为某部分枝较少,应适当加大播种量,一般播量为11.25—15kg/ha,行距20—30cm,播深2—3cm。在保墒不良的地区,播种后应及时填压。凡春播者一定要加强灭杂工作;秋季播种, 杂草少,苗期一般不用除杂,来年春季返青后,杂草大量滋生,除杂两遍即可。春播草地以利用3—4茬为好;秋播者以利用5—6茬为宜。秋播者冬季可刈割1—2次,返青后可刈割3—4次。若叶丛期利用,必须在根系发育良好、形成大叶丛后方可。留茬高度为1—2cm;抽茎后刈割,留茬不应低于3cm;晒制干草或用作青贮原料,以花蕾期刈割较好。每次刈割后,最好能适量追施化肥。采种应在植株顶端果实的冠毛露出时为宜。种子的寿命较短,一般为二年,隔年的种子发芽率将大大降低,以当年的种子发芽率最高。苦苣菜病虫害较少,有时有蚜虫危害,如发生,可用40%的乐果乳剂稀释1000—2000溶液喷施。

  饲用价值
  苦苣菜的茎叶柔嫩多汁,嫩茎叶含水量高达90%,无刺、无毛、稍有苦味,是一种良好的青绿饲料。猪、鹅最喜 食;兔、鸭喜食;山羊、绵羊乐食;马、牛少量采食。据试验,开花期以前切碎生喂或煮熟饲喂,每日用650g苦鲁菜饲喂家兔,其采食率可达77%,切碎喂鸡、鸭也有良好的效果。另据青海省铁卜加草原站调查,苦苦菜的干草是马、牛、羊的好饲草,其适口性均可定为喜食级。其化学成分见表88–2。苦苣菜含有较多的维生素C,100g鲜草中,叶含维生素C11一68.2mg,茎中含维生素C11mg、含胡萝卜素14.5mg。秋季,维生素C、胡萝卜素含量比春、夏季高。

  苦苣菜的能量价值可评为中等。从结实相的分析资料看,其总能,对猪、牛和羊的消化能、代谢能、各种净能及可消化蛋白质的含量均属中等(88–3)。与同属植物苣荬菜(S.brachyotus)相比并不逊色。苦苣菜的茎叶繁茂,叶量大,在抽茎之前全为茂密的叶丛。至开花期,其茎枝仍比较脆嫩,还可饲用。茎叶比为1:1.55)果期茎枝逐趋老化,饲用价值下降。在野生条件下,以苦苣菜占优势的草。鲜草产量一般可达30000一45000kg/ha;单株重为150一250g.在栽培条件下,鲜草产量可达37500–60000kg/ha,k的可达75000kg/ha。 饲料基地。苦苣菜的茎叶脆嫩,不耐畜禽践踏,耐热性差,以刈割利用为好。尤以开花期之前利用为宜。除青饲外,还可晒制青干草,制成草粉;也可青贮利用。青草以喂猪、鹅、兔、山羊、鸭为好;千草以马、牛、羊等利用最为适宜。此外,嫩茎叶可作蔬菜食用,有降血压作用,亦可沤制绿肥。结合农田灭杂,可收集起来用作饲料或沤制绿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