笋瓜

笋瓜

笋瓜

笋瓜

笋瓜



  蔬菜名称:笋瓜

  拉丁学名:cucumismaximaduch

  别称:印度南瓜、北瓜,玉瓜,大洋瓜,东南瓜

  科属:葫芦科,南瓜属

  笋瓜是一年生蔓性草本植物,以嫩瓜或种子为栽培目的,能爬蔓。嫩瓜适于炒食、作馅或作饲料,干种子可炒食。笋瓜根系发达,生长迅速。茎近圆形。叶软有毛,圆形或心脏形,缺裂极浅或无,无白色斑点。花冠裂片柔软,向外下垂,萼片狭长,花蕾开放先端臧截形。果梗短,圆筒形,基部不膨大。叶圆形或心脏形。果实长圆形,黄白色,可做蔬菜。果实表面平滑,成熟果实无香气,含糖量较少。种皮边缘色泽与中部同,种脐歪斜,种子较大。

  笋瓜是一种还未成熟的西葫芦,在它还来不及长成英国人喜爱的巨形蔬菜前就采摘下来。整个夏天都可以买到,不需去皮,只要简单地去头去尾再切片就能生吃,或蒸熟、烤熟食用,还可切成薄片沾面糊油炸,或加在汤中、煨菜和拉塔 图雅(rataouille)里。笋瓜和西葫芦一样,花朵也可以沾面糊油炸来吃。

  物种起源
  笋瓜起源于南美洲的玻利维亚、智利及阿根廷等国,已播种到世界各地,中国的笋瓜可能由印度引入。

  品种分类

  白皮笋瓜
  笋瓜的品种依皮色分为白皮、黄皮及花皮,按大小分为大笋瓜及小笋瓜。长江流域常用的品种有南京的大白皮笋瓜、小白皮笋瓜、大黄皮笋瓜,安徽的白笋瓜、黄皮笋瓜、花皮6笋瓜,淮安的北瓜。除此以外还有一种红南瓜,脐边有突起,果皮硬,耐贮藏,放在桌上作观赏用的金瓜,也属于笋瓜。

  形态特性
  葫芦科南瓜属一年生蔓生草本植物。茎有半透明的粗糙毛。卷须分叉。叶纸质,三角形或卵状三角形。花雌雄同株,单生,黄色。果实形状因品种而异,种子白色。

  笋瓜根系发达,生长迅速。茎近圆形。叶软有毛,圆形或心脏形,缺裂极浅或无,无白色斑点。花冠裂片柔软,向外下垂, 萼片狭长,花蕾开放先端臧截形。果梗短,圆筒形,基部不膨大。果实表面平滑,成熟果实无香气,含糖量较少。种皮边缘色泽与中部同,种脐歪斜,种子较大。

  生境分布
  国内分布:我国南、北各地普遍有栽培。

  国外分布:印度。

  功能用途
  果实作蔬菜用。此种是西葫芦的一个变种,还可作观赏用。

  贮藏方法

  (一)采收要求
  初期嫩瓜在1.5—2.5千克时便可采收;后期瓜可老熟采收。

  (二)贮藏特性和贮运方法
  有地面堆藏,也有用架藏的。堆藏是在地面铺一层干草、或草席或干净的河沙,然后把南瓜按生长的样子逐个排放堆起。也可以把瓜放入箩筐,然后把箩筐叠起,这样占地较少。适当通风,避免由于早晚温度变化使瓜身表面附着水珠。

  通常用箩筐包装,也有用纸箱包装。小金瓜用纸包之后头尾间插装入纸箱,注意别让坚硬的瓜柄刺坏瓜身。一般都用常温贮运,保鲜期两三个月。如果用低温贮运,在10-15℃下可以保鲜5-6个月。注意,低于5℃将受冷害。

  栽培技术

  播种育苗
  2-5月均可播种,抢早栽培宜在2月下旬至3月上旬播种。常温下浸种7-8小时,催芽温度28-32摄氏度。3月中旬开始可以直播于大田。

  定植密度
  在定植前翻耕土壤,多施腐熟的 有机肥作基肥,如果有机肥不足,每亩加施复合肥50公斤。定植密度要根据栽培目的和管理要求来定,如果目的是抢早上市,采用大棚内吊蔓或搭架栽培,亩栽2000株左右,需要摘除所有侧蔓,只留主蔓结瓜;如果部分整枝,采用吊蔓或搭架栽培,亩栽1000株左右;如果是爬地栽培,粗放管理,亩栽400-500株。

  肥水管理
  定植后,及时追2-3次提苗肥水,笋瓜在座果前要适当控制肥水供应,不要出现生长过旺,特别是在大棚内栽培,因温度高,湿度高,植株生长快,节位增长,实际上是徒长,需要用含量15% 多效唑10-15克兑水15公斤的比例喷2-3次(5天左右喷一次),喷施多效唑效果好,一是可以控制徒长,二是可以提高雌花率,但一定要注意多效唑的浓度,第一次浓度低一点,根据徒长情况再适当增加浓度,防止一次性浓度过高。如果前期出现雌花多,雄花少,采取人工授粉或使用2、4-D涂初开雌花。当植株座瓜后应加强肥水供应,隔10天左右追肥水1次,喷“复方金叶肥”1次,这样就会连续座瓜,棚内栽培需人工授粉。

  整枝打叉
  对于搭架或吊蔓高密度栽培,主要是为了抢早上市,提高前期产量,卖上好价钱,必须及时摘除所有侧蔓,只留主蔓座瓜;一般管理,主蔓基部的侧蔓及时摘除,主蔓留3-5条侧蔓,粗放管理可以不整枝。无论是精细管理还是粗放管理,主蔓基部开始结的1-2个瓜(雌花)容易老化,要及时摘除,否则会影响后续结瓜。

  嫩瓜采收
  笋瓜宜食嫩瓜,以200-300克食用最佳,脆爽似冬笋,瓜大、瓜老时品质明显下降,应及时采收嫩瓜,保持优良品质。

  疫病防治
  笋瓜抗性强,较少有病虫害发生,但也应防治白粉病,病毒病,烟粉虱和蚜虫。可分别选用75%百菌清、20%病毒A、10%扑虱灵和10%吡虫啉防治。

  疫病是瓜类生产上一种很重要的病害,中国各地菜区都有发生,流行年份造成的损失轻则15-30%,严重的达40-50%,甚至毁种。不同瓜种或同种瓜不同品种对疫病的抗性差异很大,一般黄瓜、节瓜、冬瓜较感病, 丝瓜次之,南瓜、苦瓜、葫芦等较抗病。

  笋瓜疫病可在瓜类生长全期发生。以黄瓜为例,幼苗出土前染病可造成烂种、烂芽;苗期染病,可使茎基部及生长点出现似热水烫伤的暗绿色不定形病斑,病部很快呈暗黑 褐色变软,并逐渐缢缩,使幼苗死亡;成株期以茎基、嫩茎节部和心部染病较常见,也产生暗绿至暗灰褐色湿润状病斑,病部变软缢缩,病斑以上的藤蔓或生长点逐渐萎蔫枯死,叶片染病多在叶缘处产生圆形或不规则形、暗灰褐色湿润状病斑,直径可达2-3厘米,叶柄发病可使叶片凋萎;瓜果多在蒂部先发病,产生暗黑褐色湿润状凹陷病斑,若几个病斑相连可使瓜变软腐烂,天气潮湿时各染病部位可长出白色的稀疏霉层和菌丝。

  疫病病菌以卵孢子、厚垣孢子在土壤中,或以菌丝体在病残体中越冬。卵孢子可在土壤中存活5年以上。越冬菌源通过灌溉水或土壤耕作传播进行初侵染。种子也可以带菌,这是病害远距离传播的菌源。初侵染发病后,病部长出大量新的孢子囊,通过气流、风雨溅散或沟水传播。在有水滴、高湿度和较高温度下,孢子囊萌发可频频再侵染。

  防治疫病宜采取以加强栽培管理控病和选种抗病品种为主,结合及时喷药的综合防治措施。⑴轮作。避免瓜类连作或邻作,老菜区与水稻轮作1年以上可以减少土壤和沟水中的菌源。⑵深沟高畦种植。种植前清除病残体,翻晒土壤,施足有机肥,畦高30-35厘米以上,整平畦面,保证排水畅顺。⑶加强田间管理。发现早期病株立即拔除,病穴撒施少量 石灰,防止菌源扩散。

  疫病在条件适宜时在田间传播速度较快,发病初期应立即喷药控病。多菌灵属苯并咪唑类杀菌剂,其主要作用机制是干扰病菌在有丝分裂时纺锤体的形成,从而影响细胞分裂,具有保护和治疗作用,能防治多种农作物病害,对许多子囊菌和半知菌都有效,但对卵菌和细菌引起的病害无效。瓜类疫病的病原是甜瓜疫霉,属于鞭毛菌亚门卵菌纲疫霉属,因此用多菌灵防治没有效果。目前登记用于黄瓜等瓜类疫病防治的药剂主要有普力克(722克/升霜霉威水剂)、金雷(68%精甲霜灵·代森锰锌水分散粒剂)等,另外还可以选用宝丽安(10%多抗霉素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和乙膦铝、杀毒矾、瑞毒霉锰锌等药剂,每隔7-10天喷一次,连喷3-4次,注意交替用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