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腥草

别名:狗心草、 狗点耳、折耳根、鱼鳞草、蕺菜

英文名:HERBA HOUTTUYNIAE

拉丁名:Houttuynia cordata Thunb.

科属:三白草科、蕺菜属

产地分布:生长于阴湿地或水边。分布西北、华北、华中及长江以南各地。主产浙江、江苏、湖北。此外,安徽、福建、四川、广东、广西、湖南、贵州、陕西等地亦产。

简介

鱼腥草(herbahouttuyniae),又名折耳根,狗心草、 狗点耳、岑草、蕺、紫蕺、野花麦等。草药来源为三白草科植物蕺菜的干燥地上部分。夏季茎叶茂盛花穗多时采收,除去杂质,洗净,阴干用或鲜用。具有清热解毒,化痰排脓消痈,利尿消肿通淋的作用。味辛,性微寒;归肺、膀胱、大肠经。。主治肺热喘咳,肺痈吐脓,喉蛾,热痢,疟疾,水肿,痈肿疮毒,热淋,湿疹,脱肛等病症为三白草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蕺菜的干燥水上部分。产于中国长江流域以南各省。

形状特征

鱼腥草为多年生草本,高25~50厘米,全株有腥臭味;茎上部直立,常呈紫红色,下部匍匐,节上轮生小根。种子多数,卵形。花期 4-6月,果期9-11月。叶互生,薄纸质,有腺点,背面尤甚,卵形或阔卵形,长4~10厘米,宽2.5~6厘米,基部心形,全缘,背面常紫红色,掌状叶脉5~7条,叶柄长1~4厘米,无毛,托叶膜质长1~3厘米,下部与叶柄合生成鞘。蒴果近球形,直径2~3毫米,顶端开裂,具宿存花柱。花小,夏季开,无花被,排成与叶对生、长约2厘米的穗状花序,总苞片4片,生于总花梗之顶,白色,花瓣状,长1~2厘米,雄蕊3枚,花丝长,下部与子房合生,雌蕊由3个合生心皮所组成。鱼腥草是治肺痈之要药。

生长习性

野生于阴湿或水边低地,喜温暖潮湿环境,忌干旱。耐寒,怕强光,在-16℃可越冬。土壤以肥沃的砂质壤土及腐殖质壤土生长最好,不宜于粘土和碱性土壤栽培。

管理栽培

种子发芽率不高,发芽适宜16-25℃变温,发芽率为20%左右。分株繁殖:4月下旬挖掘母株,分成几小株,按上法栽种。根茎繁殖:春季将老苗上的根茎挖出,选白色而粗壮的根茎剪成10-12cm小段,每段带2个芽,按行株距20cm×20cm开穴栽植,繁殖,覆土3-4cm,稍稍镇压后浇水,1星期后可生出新芽。栽种后注意浇水,需保持土壤潮湿,出苗后,要勤除杂草,地上部封垄以后,可以不进行锄草,以免锄伤根苗。

医药作用    

鱼腥草味辛,性寒凉,能清热解毒、消肿疗疮、利尿除湿、健胃消食,用治实热、热毒、湿邪、疾热为患的肺痈、疮疡肿毒、痔疮便血、脾胃积热等。现代药理实验表明,本品具有抗菌、抗病毒、提高机体免疫力、利尿等作用。在日本,鱼腥草受到青睐,除采用传统汉方、药膳食疗外,还以功能性保健食品(茶、饮料等)方式应用。临床报道鱼腥草广泛用于治疗上呼吸道感染、流感、肺脓疡、癌性胸水、肺癌、宫颈糜烂、急性细菌性痢疾、急性黄疸性肝炎、流行性腮腺等多种病症。国外还从鱼腥草中分离出一种防癌抗癌物质;除对胃癌有效外,并对中晚期肺癌、绒毛膜癌、恶性葡萄胎、直肠癌也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鱼腥草验方

痢疾鱼腥草20克,山楂炭6克,水煎加蜂蜜服。

感冒发烧细叶香茶菜20克,鱼腥草16克,水煎服,或将上药共研细末,煎煮滤液浓缩,并与细末混合压片,每片0.3克,每日3次,每次3~4片,小儿酌减。

急性黄疸性肝炎 鲜鱼腥草180克,白糖30克,水煎服,每日1剂,连服5~10剂。

习惯性便秘鱼腥草5~10克,用白开水浸泡10~12分钟后代茶饮。治疗期间停用其他药物,10天为一个疗程。

流行性腮腺炎新鲜鱼腥草适量,捣烂外敷患处,以胶布包扎固定,每日2次。

肺脓疡鱼腥草30克,桔梗15克,水煎服或研末冲服。

扁桃体炎、咽炎:鲜鱼腥草泡水当茶饮,或烹食炒熟当菜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