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高冠角蝉

总科名:叶蝉总科

(图)中华高冠角蝉中华高冠角蝉

总科拉丁名: Cicadelloidea

科名: 角蝉科

科拉丁名: Membracidae

种名:中华高冠角蝉

种拉丁名: Hypsauchertia chinensis Chou

国内分布: 贵州

中华高冠角蝉 - 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7—11mm,翅展12-17mm。深褐色,密被淡色绒毛和散生褐色刚毛。头额上方有单眼1对,复眼位于单眼下方。触角黑色,长1.5—2.5mm。后胸背板紧靠头部,常有向后延伸至腹背的褐色高冠突起,长5-17mm,扁圆弓弧形,角基至冠尾逐渐狭小。冠未有对生的桃形冠片2块,其上有龟斑纹,深褐色。中、后胸至腹背有1脊片突起,呈马鞍状。雄成虫较雌成虫个体稍小,色浅,形态相似。卵椭圆形,长0.8-1.0mm。初产乳白色,后颜色逐渐加深,近孵化时黑色、光亮。卵粒纵向平行排列呈卵块。若虫 1龄若虫体长0.7—1.2mm。散生淡黄色刚毛,头胸亦为淡黄色,腹部稍深。头额中央呈凹形,两边角状突起。触角刚毛状,嫩绿色,长0.8—1.0mm。口器为黑色口针。尾片2节,红棕色。腹管长于尾片两侧,圆锥形,端部褐色,基部棕色。2龄若虫体长2—3mm。浅褐色,1龄时的2腹管变为2根长0.5—1.0mm的刺。3龄若虫体长3.5-4.5mm。深褐色。前胸背板向上长出lmm高的冠基。4龄若虫体长5-6mm。黑褐色。中、后胸背板两侧的体壁上向外后长出突出的翅基。

中华高冠角蝉 - 生物学特性

l年4代,以成虫在寄主休眠芽或技机、粗皮裂缝处越冬。翌年4月下旬,越冬成虫在桐花末期,桐叶初发时开始取食交尾。5月上旬产卵于寄主嫩梢、果、叶柄上。每卵块门一152粒,孵化率70—90%。5月中旬出现第一代若虫。初孵若虫即能爬行,在1、2龄时常集于离卵块较近处危害,3.4龄则3-5个或单个分散取食。若虫经历20一25天至6月上、中旬时羽化出第一代成虫。此代数量较少,危害较轻。6月下旬至9月上旬,是2、3代繁殖期。此两代时值气温较高季节,故繁殖较快,数量极多,危害最重。第四代于9月中旬产卵,下旬出现若虫,10月末或11月上旬羽化出成虫,就以此越冬。成虫极为灵活,受惊起跳便飞。成虫寿命长3—6个月,有多次产卵现象。成、若虫均能分泌白色蜜露于腹末,大黑蚂蚁以此为食,故常紧跟不离,与之共生。天敌较少,仅发现螳螂取食成、若虫,小黄丝蚂蚁捕食若虫和卵块。

中华高冠角蝉 - 防治方法

1.用80%敌敌畏乳油、40%乐果乳油、90%敌百虫晶体500—800倍液,于5—6月喷雾防治,对成虫,尤其是对吉虫能收到良好效果。

2.保护和利用螳螂及小黄丝蚂蚁,能起到抑制虫口密度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