褐斑内茧蜂

褐斑内茧蜂 -基本信息

褐斑内茧蜂褐斑内茧蜂

 中文名:褐斑内茧蜂  

拉丁学名:Rogas sp.   

功能类别:寄生性天敌   

寄主昆虫:粘虫   

寄主危害作物:水稻

褐斑内茧蜂 -形态特征

 体长约5毫米。头胸部赤褐色,复眼、单眼区或连其前后并扩至后头、颜面中央触角至端部、前胸背板侧方和侧板、中胸盾片中叶和侧叶外方、中胸侧板上半、后胸背面、并胸腹节均黑色或黑褐色,但有些个体斑块较小或色较浅。足赤褐色。翅透明,翅痣灰黄褐色,其川缘褐色,基部翅脉带褐色。腹部背面黑褐色,中央有一明显萸褐色长斑,位于第一背板后半部端中央、第二背板中央(后端扩大)、第三背板基部中央。头横宽,在复眼后收窄;具前口窝,后头脊明显;复眼大,在触角窝附近稍凹陷;单眼正三角形排列,单眼区稍隆起,单眼间距约等于其直径,单复眼间距约为单眼直径的1.3倍;颜而隆起,具细刻条;触角细长,约为体长的1.3倍,42节。中胸盾纵沟细但明显,后端之间具网状细皱;并胸腹节有中纵脊,满布细皱从上侧斜向中央。前翅第二肘室近矩形,长约为中央宽的1.6倍;第一肘阔横脉比笫二肘间横脉(无色)稍长,为径脉第一段的1.6倍,与迥脉相等;小脉在基脉外方,两者距离大于小脉长度;后翅无径脉;后中脉第一段稍长于第二段;仅稍有后外小脉痕跻。腹部背面较平坦,第一、二背板和第三背板基半中央有细纵脊;第一、二背板有皱状刻条带纵行排列;第一背板长稍大于后缘宽;第二背板长与前缘宽相近,稍短于后缘宽。产卵管鞘短,约与后足第二跗节等长。

 与雌蜂相似,但头胸部一般无明显黑褐色斑,腹部稍细瘦。

褐斑内茧蜂 -生物学特性

 寄生于粘虫幼虫,蜂产卵于粘虫幼虫体内,单寄生,孵化后即取食内含物,老熟后仍在体内结茧化蛹。此时粘虫仅为三龄幼虫,体表僵硬,呈赤褐色。羽化孔在虫体后端。

褐斑内茧蜂 -地理分布

 中国:四川、福建、云南

褐斑内茧蜂 -注意事项

 寄生于粘虫的褐斑内茧蜂学名,中国过去均用R0gas fusc0raacu1atus As1amead,经Watanabe(1957)研究,认为R·fsc0macu1atus即系R0gas fap0nicus Ashmead之异名。后者中名为桑尺蠖内茧蜂(桑尺蠖黑腰茧蜂),寄生于桑尺蠖幼虫,多寄生。褐斑内茧蜂与R.jad0nicus不仅习性不同,形态上也颇多相异之处,并非同种,因此褐斑内茧蜂学名用R. fusc0mae.u1atus系误订,应改正。至于确系何名,有待以后研究解决。[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