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石蛾

中华石蛾,石蛾科。该物种已被列入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中华石蛾 -物种信息

物种名称:中华石蛾

(图)中华石蛾中华石蛾

学 名:Phryganea sinensis

界: 动物界 Animalia

门: 节肢动物门 Arthropoda

纲: 昆虫纲 Insecta

目:毛翅目Trichoptera

科:石蛾科 Phryganeidae

中华石蛾 -基本情况

毛翅目(Trichoptera)约7,000种中的一种昆虫,形似蛾,水栖。通常呈晦暗的浅褐色,见于淡水环境,常停留于水体边缘的植物体上。特征为具翅上被毛,如屋脊状折叠于腹部之上;触角长。分布于全世界的淡水生境,少数种类见于咸淡水和潮区。早侏罗世(约1.85亿年前)以来的地层中保存著丰富的化石。
身体分为头,胸和腹3部分。头部有口、触角和眼。口器适于舐吸液体食物,通常大颚不发达,有舌。触角长至极长(长度常大于展翅),分节。眼相对较小。

(图)中华石蛾中华石蛾

胸具步行足,翅两对。但飞行力弱且不稳定。大部分石蛾夜间飞行,又如蛾类一样为光亮所吸引。日间飞行的种类常成群飞行。大部分以植物汁液和花蜜为食,但少数种为掠食型。
雌体将卵产在水中,或产于水面上或水面下达岩石和植物上。数日後幼虫──石蚕──孵出,均生活于淡水中,以藻类、植物或其他昆虫为食,食性依种而异。多数幼虫自行以沙粒、贝壳碎片或植物碎片筑成可拖带移动的巢壳。唇腺分泌丝质物质,用以将这些材料黏结成壳。巢壳通常管状,两端开口;覆盖幼虫的腹部,而其被甲的头部和胸部突出于巢壳之外。许多幼虫经过一个发育阶段後,将巢壳黏附于固体物质上,将其两端封闭,在其内部化蛹;另一些种类则单另建一个茧。蛹发育成熟後将巢壳或茧切穿或咬穿,游到水面完成变态,变为成虫。
石蛾是淡水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能食去动物或植物的碎屑而有助于清洁水体。其幼虫及成虫又是许多淡水河溪湖泊鱼类的重要食物,特别是鱒鱼喜食石蛾,因此钓鱼者用作鱼饵的假绳常作成石蛾的形状。
石蛾属昆虫纲毛翅目Trichoptera,成虫称为石蛾,幼虫叫石蚕。石蛾幼虫生活在湖泊和溪流中,偏爱较冷而无污染的水域,其生态适应性相对较弱,是显示水流污染程度的较好的指示昆虫。石蛾又是许多鱼类的主要食物来源,在流

(图)中华石蛾中华石蛾

水生态系统的食物链中占据重要位置。
[识别要点] 成虫小型到中型,外形似蛾类。口器咀嚼式,但没有咀嚼功能。触角长丝状,一般长过前翅。前胸小,中胸发达。翅狭窄,翅面密布粗细不等的毛,后翅臀区发达。
石蛾 (Psychoglypha属)
本目的特征可以总结为:石蛾似蛾毛翅目,四翅膜质细毛覆;口器咀嚼足生距;幼虫水生筑小屋。
[种类与分布] 世界已知7000多种,我国有531种。毛翅目分2-3亚目40个科。重要的科有:
(1)长角石蛾科Leptoceridae
触角很长,通常为前翅长的2-3倍,基节球形。下颚须长,雌雄都为5节。无单眼。前足和中足的距最多2个。

(2)沼石蛾科Limnophilidae
有单眼。下颚须雌虫5节,雄虫3节。前足胫节距最多1个,中足胫节距2-3个。
(3)石蛾科Phryganeidae
大型种类。下颚须雌虫5节,雄虫3-4节,有单眼。触角稍粗。翅多不透明。前足胫节距2-3个,中足距4个。

中华石蛾 -参考资料

[1] 论文服务中心 http://www.serverlw.com/news9/nongxue.asp?path=93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