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柏大痣小蜂

圆柏大痣小蜂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  圆柏大痣小蜂 

拉丁学名  Megastigmus sabinae Xu et He 
拉丁目名  Hymenoptera 
科 名  长尾小蜂科 

拉丁科名  Torymidae  

圆柏大痣小蜂 -形态特征

成虫

圆柏大痣小蜂圆柏大痣小蜂

雌虫体长3.1—3.6mm,腹部长1.4-1.6mm,产卵鞘长2.3—2.6mm,橙黄色,后头及头顶橙红色,单眼区两旁有2个黑斑,触角洼下方中央有1个黑斑,额颊沟后有1个浅黑斑i触角柄节及梗节红褐色,鞭节黑褐色。前背板两侧白色,中胸盾片中叶基半部除两侧外橙红色,盾侧片内方橙红色,外方白色;三角片橙红色,内角有小白斑,外侧有黑斑;后胸背板白色,两侧稍具黑色,胸部腹板黑色,并胸腹节白色,基部有少量黑色。翅透明,翅脉及翅德褐色至黑褐色。腹部第一背板中央有纵向黑斑;第二、三背板背方有横向黑斑,产卵管鞘除基部一段外为黑色。头背面观宽是头长的1.6倍,侧单眼间距,单复眼间距,例单眼与后头脊间距之比为19.6:13:14.5。触角洼达到中单眼,桶节长过中单眼,约为梗节、环状节、第一索节及第H索节的1/3之和,第一索节不明显比梗节粗,长稍过于梗节,棒节长约为前2个素节之和;后头缘浅凹;例单眼与后头缘之间有细密的横皱纹。前胸背板背面观宽为长的1.35倍,其上的横皱稀而如脊状,中胸盾片有粗细不等的横皱;小盾片前方亦具横纹,长后方有弱纵皱,在小盾片每侧有4-5对毛排成列,前翅缘脉稍短于后绿脉,痞脉的膨大部分长为宽的1.47倍,桶部长约为膨大部分的0.4,基室下方有一列毛将其关闭。并胸腹节上有弱而不甚规则的纵皱,腹部测扁。雄虫体长3.5-45mm,头黑色,局单限与复眼之间黄褐色,且有时延伸至颜面上方,上唇及基两侧黄褐色,触角柄节与梗节背面黑至黑褐色,腹面黄褐色,鞭节黑色。前脚背板的前缘及中央稍具黑褐色,其余大部分黄白色;中胸盾片中叶前缘有2个黑斑,前半部橙红色,后半部黄白色,盾侧片大部分黑褐色;并胸腹节黑色,足黄褐至黑褐色,翅透明。触角较粗状,第一索节明显比梗节粗且长。前翅缘脉短于后缘脉,病脉膨大部分长为宽的1.2倍,柄部约为膨大部分长度的0.2倍,小盾片横沟前有5—7对毛排列在小盾片两侧。

裸蛹,长2.5—5.lmm,平均4.15±0.51mm,初期乳白色,后渐变黑褐色,各部器官较明显。幼虫13节,体色乳白,弯曲呈桔瓣状。卵具长柄。卵形部0.4mmx0.19mm;柄长1.4—1.8mm,平均1.6mm。乳白色。   

圆柏大痣小蜂 -生物学特性

圆柏大痣小蜂圆柏大痣小蜂

此虫1年发生1代,主要以3龄幼虫在种七内越冬。翌年5月初,越冬幼虫随着温度的增高,开始活动,食量增加,经2次脱皮,种子被取食殆尽,虫体长度由越冬态的1.5mm增到4mm左右。幼虫5龄,在种子内生活历时10.5个月,无转移危害习性。6月中旬老熟幼虫开始化蛹,6月下旬为化蛹盛期。成虫7月中旬羽化,下旬为羽化高峰期。成虫羽化后不进行补充营养,当天便可交尾、产卵,并有孤雌生殖现象。雌虫将卵直接产于当年生青种的种六内,1粒种子产1粒卵。每雌虫产卵8—20粒,平均16粒。卵在7月下旬开始孵化,幼虫于9月下旬进入越冬状态。雄成虫寿命平均7天,雌的平均9天;在蜜糖水饲养条件下,雄成虫寿命延长3天,雌成虫寿命延长4天。雌、雄性比为I:1。成虫喜光,活动于光照较好,气温较高的枝头和树间,在风、、雨天或夜间停附于树枝和种子上。成虫的飞行能力较弱,一般1次飞行不超过5m,多在羽化所在树上活动,进行交尾和产卵。因此,小蜂的自身扩散能力不强,在种子成熟之前已现化,不能通过采种和种子运输传播,较远距离传播主要以风为媒介。危害以林缘、散生木为重,林内较轻,坡下重,坡上较轻。   

圆柏大痣小蜂 -防治方法

1.严格实行检疫制度,杜绝带虫种子外运。

2.加强对母树林、种子园的管护,清除林地虫源。每年来种时应尽量将树上球果采光,以减少次年的虫口来源。

3.清水漂洗种子,将上浮层有虫种子去掉;并可用温水浸种(50-60℃)15分钟,能将大病小蜂等幼虫和蛹全部杀死,且不影响发芽率。

4.化学药剂处理(1)用磷化铝薰蒸。(2)在成虫羽化期施放杀虫烟雾剂熏杀成虫,每亩1kg,需放烟2次,间隔3-5天一次。(3)用20%速灭杀丁乳油、80%敌敌畏乳油、40%氧化乐果乳油或50%马拉硫磷乳油进行超低容量喷雾,防效良好,也可用25%杀虫双水剂300倍液、90%敌百虫晶体800倍液或50%敌敌畏乳油、40%氧化乐果乳油、50%甲胺磷乳油1000倍液喷雾,杀虫率在80%以上。 [1]

圆柏大痣小蜂 -寄生范围

祁连山圆柏、大果圆柏、塔枝圆柏、方枝圆柏、细枝圆柏的种子。  [2]

圆柏大痣小蜂 -地理分布

 青海;张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