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蝉科

叶蝉科 - 基本简介

叶蝉科叶蝉科

叶蝉科(Cicadellidae ,leafhoppers sharpshooters )是节肢动物门(Arthropoda)、有颚亚(Mandibulata)、昆虫纲(Insecta)、有翅亚纲(Pterygota)、同翅目(Homoptera)、蝉亚目(Cicadomorpha)的一科,因该科昆虫多为害植物叶片而得名。俗称浮尘子。

叶蝉科 Cicadellidae 的1科,后胫有刺2列,后足基节伸达腹板侧缘,是头喙亚目中小形善跳的大类。因本科昆虫多为害植物叶片而得名。

全世界共有1万多种,中国已发现1000多种。叶蝉科是一个大科,多数学者将其提升为叶蝉总科,下分为17个亚科或科。其中以大叶蝉亚科(Tet-tigelinae)、小叶蝉亚(Typhlocybinae)和殃叶蝉亚科(Euscelinae)与农、林业生产关系密切。

叶蝉科 - 形态特征

叶蝉科叶蝉科

成虫 黄绿色或绿色,头顶前缘两复眼间有l条黑色横带,翅端三分之一处,雄虫黑褐色,雌虫淡褐色或灰白色。

卵 长约1.2毫米,长椭圆形,一端略尖,初产时白色半透明,后变淡黄褐色,近孵化前一端有l对红色眼点,卵粒单层整齐排列,每块有卵3~26粒。若虫 5龄,中、后胸背面中央各有一倒“八”字形褐纹

小型昆虫,长仅3~12毫米,亦有体长超出1厘米的种。外形似蝉。单眼2或缺,位于头顶边缘或头顶与额之间。触角着生于两单眼之间或单眼之前,触角粗大的第2节上无感觉孔。中胸无翅基片,前翅2条臀脉在基部不合并。雄虫无鸣器。后足胫节有梭脊,上生刺毛,下方具两列粗大而明显的刺,这是区别相近种类的重要特征。后足基节伸达腹板侧缘,产卵器锯齿状。卵长椭圆形,中间微弯曲。若虫与成虫外形相似。

本科昆虫体小,外形似蝉(见蝉科),触角粗大的第2节上无感觉孔。中胸无翅基片,前翅2条臀脉在基部不合并。单眼2或缺。特别是后足胫节有梭脊,上生刺毛,其中有2排粗大而明显的刺,这是区别相近种类的重要特征

叶蝉科 - 生活习性

叶蝉科叶蝉科

叶蝉的卵长椭圆形,中间微弯曲,单个或成块产在叶片表皮下、叶脉中或枝干皮层里。若虫与成虫外形相似,共5龄。雌虫一生可产卵数十粒至100余粒不等。卵期10天左右,若虫期 20天上下,成虫寿命长短不一。1年发生数代,最多可达10余代。 

将卵单个或成块产在叶片表皮下、叶脉中或枝干皮层里,一生可产卵数十粒至100余粒不等。

该科昆虫的幼虫营地上生活。通常以成虫或卵越冬。在温暖地区,冬季可见到各个虫期,而无真正的冬眠过程。越冬卵也产在寄主组织内。成虫蛰伏于植物枝叶丛间、树皮缝隙里,气温升高便活动。成、若虫均善走能跳,成虫且可飞动离迁。若虫取食倾向于原位不动,成虫性活跃,大多具有趋光习性。

叶蝉科 - 危害

该科昆虫均以植物为食,成虫、若虫均刺吸植物汁液,叶片被害后出现淡白点,而后点连成片,直至全叶苍白枯死。也有的造成枯焦斑点和斑块,使叶片提前脱落。很多种是农林业的重要害虫,如大青叶蝉(Cicadella viridis (Linnaeus)、黑尾叶蝉、白翅叶蝉、小绿叶蝉、菱纹叶蝉等。有些种类还传布植物病毒病,如稻普通矮缩病、桑萎缩病、小麦红矮病等。

叶蝉科 - 发病特点

叶蝉科叶蝉科

江浙一带一年发生5—6代,世代重叠,以3—4龄若虫和少量成虫在绿肥田及田边、塘边、河边等杂草上越冬。成虫,趋光性强,并有趋嫩绿水稻产卵习性,卵多产于叶鞘边缘内侧组织中,每雌虫能产卵100—300余粒。若虫多栖息在稻株下部或叶片反面取食,有群集性,活动力以第3—4龄为强;越冬若虫在4月羽化为成虫,逐渐迁入早稻秧田和早稻本田为害,是一年中第一次迁飞盛期;第二次迁飞插盛期是在早、晚稻收种期,随早稻成熟收割,成虫又大量地迁入连作晚稻秧田和早插晚稻本田繁殖为害。一年中以?~9月发生量最多,以早稻抽穗到黄熟、连作晚稻秧田、单季晚稻和连作晚稻分蘖期受害最重,边行虫口密集,受害更重,在病毒病流行地区,往往造成“金镶边。”夏季晴热、干旱、少雨年份,有利于猖獗发生。

天敌对叶蝉科有较大控制作用,。以卵寄生蜂褐腰赤眼蜂和捕食性天敌蜘蛛最重要。温州调查,褐腰赤眼蜂l~6代的寄生率依次为10、20、40、60、40、50和80%。叶蝉类也是蜘蛛的主要捕食对象。

叶蝉科 - 防治方法

叶蝉科叶蝉科

防治方法:必须采取治虫源、保全面、治前期,保后期,治秧田,保大田,治前季,保后季的防治措施。

农业防治:1、因地制宜改革耕制度,在单、双季稻混栽地区,尽量压缩单季稻种植面积,减少桥梁田。2、品种合理布局,实行同品种、同生育期的水稻辖连片种植,避免插花种植。3、加强肥水管理。使水稻前期不猛发披叶,中期不脱肥落黄,后期不贪青晚熟,增加耐虫能力。4、改进栽培技术。5、选育高产抗虫品种。

人工物理防治:灯光诱杀。扑灯的成虫80%以上是雌的。而且多为怀卵的。灯光诱杀可在6月下旬至8月分成虫盛发期进行。人工捕杀。用捕虫网或拖网捕杀。

化学防治:在迁飞高峰期防治1-2次;晚稻秧田则在秧苗现青后第隔5-7天用药1次。

常用药剂:马拉硫磷、锐劲特、50%二嗪磷乳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