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象白蚁

种名: 小象白蚁 兵蚁及工蚁兵蚁及工蚁

种拉丁名: Nasutitermes parvonasutus (Shiraki)

国内分布: 台湾、福建、湖南

小象白蚁 -形态特征

兵蚁
兵蚁

兵蚁体长4.0—4.4mm。头黄色,象鼻赤而微杂以褐色。腹部色浅,接近于白色。头部赤裸或仅有极少量而不明显的短毛。腹部背面生有极短的毛,偶杂以几根细长毛,末端长毛稍多。腹部腹面的短毛较长,每节腹板有一列长毛。头部短卵形,头长略大于头宽,侧线向前渐合拢,最宽处在头中点的稍后方,后绿曲度小。象鼻管状,短小头长,其延伸方向微倾向头的腹面。象鼻与头顶连接近于直线,或微向下凹曲。多数上颚前侧端尖锐,不伸出,少数具有尖刺部分。触角13节,第二、三、五节的长度大致相等,第四节最短。有些触角12节,其第四节与第五节分裂不彻底而形成一个较长节。前胸背板前部与后部长度相等,前部直立或微向后倾,前线中央无

头部形态头部形态

缺刻。腹部瘦橄揽形。后足尖可伸过腹末端。有翅成虫体长12-13mm。头褐。触角、须、上唇及后唇基黄色。前唇基白色。前胸背板色浅于头,具有黄“7”形斑。中胸及后胸前部黄,后部褐。腹部背方褐,腹方浅而略黄。足浅褐。翅半透明,淡黑褐,翅脉较黑。头部毛极多,宽卵形,顶部圆,中央有浅凹坑。囱小,裂隙状。头缝颇暗淡。触角15节;第一节长为宽的2倍;第二节较小;第三节最小第四至第六节长度近相等,圆形;其余为倒置的圆锥形,逐渐增大变壮,第十五节长卵形。复眼小,圆形。单眼卵形,显著,与复眼的距离相当于单眼长度。后唇基隆起,前缘近于直,后缘弓出,中缝微弱。前胸背板狭于头,宽为长的1.5倍,毛极多,前缘近于直并略高起,、前侧角宽圆,往后合拢,后缘中部有缺刻。前翅M脉无分支或具有l-3分支,位置靠近Cu脉,Cu脉有8—10个斜分支。后翅M脉恰在肩缝后由Rs脉分出,其余情况同前翅。

工蚁头黄色,卵形,顶部平,生有为数不多的短毛。背面有淡色的“T”形纹,头最宽处在中部。后唇基略隆起,长度约为宽度的1/3。触角14节,第二节与第三节的长度约相等,第五节略短,第四节最短。前胸背板前部直立,其长度与后部相同,前缘中央有深缺刻,分成左右二叶。腹部瘦长,近于白色,背面密生短毛,腹面除短毛外每节后端有一列长毛。

小象白蚁 -生物学特性

小象白蚁纯属水栖性白蚁,多危害活树,也危害枯立木与伐倒木。以壳斗科、木兰科、樟科植物木材为食。营巢于树干内部,从树心部开始向上、向边材部逐步蛀食,致使树干空心枯死。其巢结构比较复杂,是用排泄物胶合而成,巢片黑褐色,似蜂窝状,干燥时很坚硬,可以燃烧,湿润时很松脆。成年巢往往有1一2个副巢。主、副巢之间以及地下泥土中有蚁道相通。在建巢及危害木之部位,往往有黑褐色泥被线暴露在表面。巢多营于空心水、枯立木和树桩内,巢体与木质相连结。小象白蚁只有一型兵以与工蚁。兵蚁受惊均跑入巢。内,越靠近王室,兵以越多,触动时,鼻孔能喷射丝状胶质液体以御敌。在湖南,成虫于6-7月间分飞,而且多在闷热的傍晚进行。分飞前,繁殖蚁均聚在羽化孔的蛀道内,无特殊的“候飞室”与分飞孔。成虫有趋光性。

小象白蚁 -防治方法

1.清除枯立木、心腐木象白蚁多在空心木、枯立木、树桩内营巢。及时采伐空心木和清除伐倒木和树桩,是防止象白蚁营巢的有效措施。

2.烟雾剂熏杀对在活树内营巢的象白蚁,可根据其外露迹象,准确判断巢位。然后在巢体下方或上方钻一小洞,将压烟器的出烟管插入洞内,利用燃烧后产生的压力将烟压火树内,效果很好,每巢用药量0.25-0.5kg。

3.灭蚁灵药粉喷杀在象白蚁危害树内,用木钻在巢部钻一孔,将药粉喷入巢内,或启开被害水喷粉于白蚁体上。每巢用药4-7g,效果可达90%以上。

4.加强检疫象白蚁常随圆木的调运而扩散,特别是空心木和心腐木的调运,应进行检疫。对有以木材,必须用防蚁粉和灭以灵处理后方能外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