蓑蛾科

蓑蛾科 - 科学分类

蓑蛾科蓑蛾科

界:动物界Animalia

门:节肢动物门(Arthropoda)

纲:昆虫纲(Insecta)

亚纲:有翅亚纲(Pterygota)

目:鳞翅目(Lepidoptera)

科:蓑蛾科(Psychidae;bagworm moths)

蓑蛾科 - 分布情况

蓑蛾科近1000种分布于全世界(除南极),其中85%以上分布于旧大陆。该科有许多种类造成树木落叶。中国常见的有大袋蛾Clania variegata Snellen和小袋蛾C. minuscule Butler等。

分布山东、河南、安徽、江苏、浙江、江西、福建、湖南、湖北、台湾、四川、云南、贵州、广东、广西。北方茶园发生多。还为害多种农作物。

蓑蛾科 - 形态特征

蓑蛾科蓑蛾科

蓑蛾科昆虫的成虫中,小型的翅展约为8毫米,大型的翅展可达50毫米。雌雄异型。雄蛾复眼小,无单眼。口器退化,无喙。触角双栉齿状。翅发达,翅蓑蛾科幼虫织成的蓑囊面有鳞片或只有鳞毛,呈半透明状,翅斑纹简单,色暗而不显,中脉在中室可见。

前翅1A脉退化,2A脉和3A脉在基部分离,端半合并,或2A脉和3A脉仅中间有一段合并,两端分离。后翅臀脉3条,彼此分离,翅缰发达。雌蛾翅发达或无翅。翅极退化或无翅的种类的雌蛾往往特化成幼虫型。头、胸部退化,头上有稀疏的毛,有触角或触角极短,有足或无足,有些种类腹部第7节有细毛束。

雄成虫为中小型蛾子,翅展35—44mm,体褐色,有淡色纵纹。前翅红褐色,有黑色和棕色斑纹,在R4与R5间基半部、Rs与M隔脉间外缘、M2与M3间各有1个透明斑,R3与R4、M2与M3共柄,A脉与后缘间有数条横脉;后翅黑褐色,略带红褐色;

前、后翅中室内中脉叉状分支明显。卵椭圆形,直径0.8—1.0mm,淡黄色,有光泽。幼虫雄虫体长18—25mm,黄褐色,蓑囊长50—60mm;雌虫体长28—38mm,棕褐色,蓑囊长70一90mm。头部黑褐色,各缝线白色;胸部褐色有乳白色斑;腹部淡黄褐色;胸足发达,黑褐色,腹足退化呈盘状,趾钩15—24个。蛹雄蛹长18—24mm,黑褐色,有光泽;雌蛹长25—30mm,红褐色。

蓑蛾科蓑蛾科

幼虫肥大,胸足和臀足发达,腹足退化呈蹠状吸盘。幼虫吐丝造成各种形状蓑囊,囊上粘附断枝、残叶、土粒等。幼虫栖息囊中,行动时伸出头、胸,负囊移动,因而有结草虫、结苇虫、木螺、蓑衣丈人、避债虫、皮虫、背包虫、袋虫等象形的俗称。

卵的颜色和大小因种类而异,如洋槐蓑蛾的卵浅黄色,椭圆形,直径约0.9毫米;小窠蓑蛾的卵黄色,椭圆形,直径约0.3毫米。

蓑蛾科曾被划分为“谷蛾型”的小蓑蛾亚科Micropsychina(Psycheodinae)和“蚕蛾型”的大蓑蛾亚科Macropsychina(Psychinae)。小蓑蛾亚科前翅的2A和3A脉几乎完全合并,雌蛾的足常发达,产卵器长,有时有翅。

大蓑蛾亚科前翅的2A和3A脉只有短的共柄,雌蛾总是无翅无足,产卵器短。有些作者将本科分为几个亚科,但都没有建立出令人满意的系统发育关系,上述分两亚科则显得较为实用。

蓑蛾科的单序性表现为雌蛾腹末有浓密的毛束(corethrogyne),雄蛾外生殖器无颚形突。本科与端蛾科最为近缘。

蓑蛾科 - 生物学特性

蓑蛾科蓑蛾科

蓑蛾科,贵州年生1代,安徽、浙江、江苏、湖南等省年生l一2代,江西2代,台湾2—3代。多以3—4龄幼虫,个别以老熟幼虫在枝叶上的护囊内越冬。安徽、浙江一带2—3月间,气温l0℃左右,越冬幼虫开始活动和取食,由于此间虫龄高,食量大,成为茶园早春的主要害虫之一。

5月中下旬后幼虫陆续化蛹,6月上旬一7月中旬成虫羽化并产卵,当年1代幼虫于6—8月发生,7—8月为害最重。第2代的越冬幼虫在9月间出现,冬前为害较轻。雌蛾寿命12—15天,雄蛾2—5天,卵期12—17天,幼虫期50—60天,越冬代幼虫240多天,雌蛹期10—22天,雄蛹期8—14天。

成虫害在下午羽化,雄蛾喜在傍晚或清晨活动,靠性引诱物质寻找雌蛾,雌蛾羽化翌日即可交配,交尾后1—2天产卵,每雌平均产676粒,个别高达3000粒,雌虫产卵后干缩死亡。幼虫多在孵化后l一2天下午先取食卵壳,后爬上枝叶或飘至附近枝叶上,吐丝粘缀碎叶营造护囊并开始取食。幼虫老熟后在护囊里倒转虫体化蛹在其中。

蓑蛾科昆虫一年发生的代数因种类而异:线散蓑蛾、黛蓑蛾、蜡彩蓑蛾在广西一年发生1代;小窠蓑蛾、按蓑蛾在广西一年发生3代。蓑蛾科昆虫多以幼虫和卵越冬。上述几种昆虫以老熟幼虫越冬,而洋槐蓑蛾在北京以卵在死的雌蛾腹内越冬。

蓑蛾科蓑蛾科

初龄幼虫性活泼,群集蓑囊表面,吐丝下垂,随风飘散,随后在叶面、树枝上吐丝造囊,藏于其中。老熟幼虫将囊用丝固定悬挂在植物上,在囊内化蛹。雄蛾羽化后,从囊下端飞出。雌蛾羽化后仍栖息在囊内,伸出头、胸部等待雄蛾飞来交尾。雄蛾飞停在囊上,在囊下端开口处交尾。雌蛾产卵在囊内或将受精卵留在腹中。每一雌蛾产卵约100~200粒,最多可达3000粒。

寄主:茶、油茶、枫杨、刺槐、柑桔、咖啡、枇杷、梨、桃、法国梧桐等。
天敌:蓑蛾疣姬蜂、松毛虫疣姬蜂、桑蟥疣姬蜂、大腿蜂、小蜂等。

蓑蛾科 - 危害特点

可将叶片咬成空洞或缺刻甚至将叶片吃光,仅留下主脉。

蓑蛾科 - 经济意义

蓑蛾科蓑蛾科

蓑蛾科昆虫的幼虫是林木、果树、行道树的重要害虫,大发生时常把树叶吃光,在树上挂满蓑囊。吃光树叶后还能转移到附近的作物上继续为害,造成果实、种子产量的下降。

该科昆虫食性很广,如黛蓑蛾可为害柑橘、荔枝、香蕉、龙眼、板栗、咖啡、木棉、枇杷、芒果、樟、黄檀等40余科70多种植物。幼虫除取食植物叶片和嫩枝梢外,还为害植物的花蕾、花、幼果和果。

蓑蛾科(Psychidae)的幼虫吐丝造成各种形状的蓑囊,囊上粘附有断枝、残叶、土粒等,幼虫栖息其中。行动时,将头、胸部伸出,负囊移动,所以有结草虫、蓑衣虫、避债虫等象形的俗称。蓑蛾是林木、果树、行道树、农作物和蔬菜上的重要害虫。

蓑蛾幼虫的食性是独特的,在过去的文献记载中只知幼虫取食高等植物的叶、花和低等植物中的地衣、苔鲜,最近我们发现蓑蛾幼虫还取食植物的嫩芽、嫩枝梢、树皮、果实以及捕食寄主植物上的蚜虫。由于蓑蛾外有蓑囊保护,所以种类不易区分,生物学特性难以观察,在生产上防治效果也常不理想。

例如,墨蓑蛾属中一些种类是苹果树的重要害虫,初春为害苹果树的叶芽和嫩枝梢,影响树势生长;在苹果树开花期,幼虫为害花蕾、花和幼果,造成落花、落果,使产量下降;秋季苹果即将成熟时,幼虫啮食苹果,被啮的苹果极易腐烂,严重影响苹果的质量。

另外,该科昆虫的幼虫还能捕食寄主植物上的蚜虫,如碧皑蓑蛾能捕食蚜虫多种。

蓑蛾科 - 重要种类

蓑蛾科蓑蛾科

①大窠蓑蛾,主要分布在长江以南各省。幼虫为害茶、油桐、木麻黄、石榴、蓖麻等50余种植物。

②小窠蓑蛾主要分布在长江以南地区。幼虫为害茶、柑橘、樱桃、苹果、山楂、黄檀、石榴、桃等30余种植物。

③蜡彩蓑蛾,分布于广东、广西、福建。幼虫为害油桐、柑橘、苹果、椰子、龙眼、板栗、蒲葵、李、柿等植物。

④黛蓑蛾,分布于广东、广西、云南。幼虫为害油桐、柑橘、龙眼、苹果等30余种植物。

⑤按蓑蛾,分布于广东、广西。幼虫为害柑橘、荔枝、香蕉、板栗、咖啡、木棉、枇杷、芒果等70余种植物。

⑥线散蓑蛾,分布于长江以南地区。幼虫为害柑橘、荔枝、枇杷、芒果、垂柏、板栗等30余种植物。

蓑蛾科 - 防治方法

蓑蛾科蓑蛾科

茶园

1、采花或进行茶园管理时,发现虫囊及时摘除,集中烧毁。(2)注意保护寄生蜂等天敌昆虫。(3)掌握在幼虫低龄盛期喷洒90%晶体敌百虫800—1000倍液或80%敌敌畏乳油1200倍液、50%杀螟松乳油1000倍液、50%辛硫磷乳油1500倍液、90%巴丹可湿性粉剂1200倍液、2.5%溴氰菊酯乳油4000倍液。(4)提倡喷洒每8含1亿活孢子的杀螟杆菌或青虫菌进行生物防治。

玉米

2、结会田间管理,及时摘除蓑囊并销毁。②化学防治,在低龄幼虫盛发期,用5%来福灵乳油2000倍液,或90%敌百虫1000倍液,或40%辛硫磷1000倍液,或2.5%敌杀死乳油3000倍液或80%敌敌畏乳油 1000倍液,均匀喷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