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熊蜂

土熊蜂 -土熊蜂简介

  摘自《昆虫记》

  可是,搏斗双方的力量其实不相上下:我挑选的总是最大的熊蜂(长颊熊蜂)。而且双方的武器也同样厉害;熊蜂的毒螯针完全可以和狼蛛的獠牙一试高低。在我看来,前者的蜇刺和后者的咬伤同样可怕。可为什么每次都是狼蛛获胜?而且它总能速战速决、毫发无伤呢?它肯定有极为巧妙的战术。它的毒液再厉害,我也不相信只要在受害者身上随便什么部位轻轻一蜇,就能如此迅速地把对手解决。就连令人闻风丧胆的响尾蛇,都无法这样快地杀死猎物,它需要几个小时,而狼蛛却连一秒钟都不用。可见,与其说是毒液的毒性在起作用,不如说是狼蛛所咬中的部位相当致命,从而使猎物如此迅速地丧命。

  这个部位在哪儿呢?用熊蜂做试验是无法得到答案的。因为熊蜂钻进了狼蛛洞,谋杀是在远离我的视线的地方发生的。此外,狼蛛的武器实在太小,用放大镜在熊蜂的尸体上找不出任何伤口。所以必须直接看到两个对手格斗的过程 。有好几次,我都试着把狼蛛和熊蜂关在同一个玻璃瓶中,可两只虫子互相逃避,它们都在担心自己被捉的事。我把它们关在一起整整二十四小时,双方谁也没有挑起争斗。它们更关心的不是进攻双方,而是自己被困禁的事实,它们在等待时机,似乎对对手漠不关心。实验屡试屡败。我把熊蜂换成蜜蜂和胡蜂,实验成功了,可谋杀发生在夜里,我什么都没有看到。等到天亮,我看到的是膜翅目昆虫已成了狼蛛颚的碎块。如果猎物很弱小,狼蛛会把这口美食留到夜晚安静的时候享用;如果猎物能够反抗,那么狼蛛不会在囚居的情况下去攻击它。

  本文选自《昆虫记》。

土熊蜂 -原著

  原著书名可直译为《昆虫学的回忆》,副标题为“对昆虫本能及其习俗的研究”。《昆虫记》共十卷,每卷由若干章节组成,绝大部分完成于荒石园。1878年第一卷发行,此后大约每三年发行一卷。原著内容如其名,首先最直观的就是对昆虫的研究记录。作者数十年间,不局限于传统的解剖和分类方法,直接在野地里实地对法国南部普罗旺斯种类繁多的昆虫进行观察,或者将昆虫带回自己家中培养,生动详尽地记录下这些小生命的体貌特征、食性、喜好、生存技巧、蜕变、繁衍和死亡,然后将观察记录结合思考所得,写成详细确切的笔记。但《昆虫记》不同于一般科学小品或百科全书,它散发着浓郁的文学气息。首先,它并不以全面系统地提供有关昆虫的知识为惟一目的。除了介绍自然科学知识以外,作者利用自身的学识,通过生动的描写以及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昆虫的生活与人类社会巧妙地联系起来,把人类社会的道德和认识体系搬到了笔下的昆虫世界里。他透过被赋予了人性的昆虫反观社会,传达观察中的个人体验与思考得出的对人类社会的见解,无形中指引着读者在昆虫的“伦理”和“社会生活”中重新认识人类思想、道德与认知的准则。这是一般学术文章中所没有的,但却是文学创作中常见的。不同于许多文学作品的是,《昆虫记》不是作家笔下创造出来的世界,所叙述的事件都来自于他对昆虫生活的直接观察,有时甚至是某种昆虫习性的细枝末节。其次,虽然全文用大量笔墨着重介绍了昆虫的生活习性,但并不像学术论著一般枯燥乏味,本书行文优美,堪称一部出色的文学作品。作者的语言朴实清新,生动活泼,语调轻松诙谐,充满了盎然的情趣和诗意。作者对自然界动植物声、色、形、气息多方面恰到好处的描绘,令读者融入了19世纪法国南部普罗旺斯迷人的田园风光中。法布尔之所以被誉为“昆虫界的荷马”,并曾获得诺贝尔奖文学奖的提名,除了《昆虫记》那浩大的篇幅和包罗万象的内容之外,优美且富有诗意的语言想必也是其中的原因之一。《昆虫记》融合了科学与文学,这也意味着它既有科学的理性,又有文学的感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