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蝇科

果蝇科 - 果蝇科

 

果蝇科 - 正文

  双翅目环裂亚目有缝组无瓣类中的1科。体小,复眼红色,触角第3节圆形或椭圆形,触角芒羽状、栉状或具分枝毛。前缘脉具 2个破折痕。亚前缘脉细弱,臀室小。世界性分布,目前已知约2500余种,分隶于横眼果蝇亚科与果蝇亚科的57属;中国迄今有记录者计17属180余种。
  成虫体长一般3~4毫米,淡黄至黄褐色(见图)。复眼具光泽,裸或被微毛。额部具侧额鬃3对,下方的1对远离眼缘,指向前方;上方的 2对指向后方,距眼较近。后顶鬃端部会合,单眼鬃、内外顶鬃各1对,髭1~2根。喙短曲,口器舐吸式。中胸盾片具纵行排列的细刚毛2~10行;背中鬃2对,中侧鬃缺如;小盾片背面光洁,具小盾鬃2对。后足胫节常有端前鬃。翅透明,有时具淡褐或褐色斑纹;前缘脉2个破折痕,分别位于肩横脉和r1脉之末端;亚前缘脉细弱、退化不全;第二基室与中室联合或有横脉隔开。腹部狭小,雄性抱器具齿,雌性产卵器骨化较弱。卵小而椭圆,白色,背侧有2~10个丝状物或2个膜质突起。幼虫淡色,蛆型,头和口器均退化,头的大部缩入胸内,主要部分为头咽骨,露于外面的仅为一尖细的头节和一对口钩,用其捣烂食物,然后吸取汁液;口钩内缘上齿的数目可随龄期的不同而变化,一般1龄有1齿,2龄有2~3齿,3龄有9~12齿;体分12节,除头节外,胸部3节,腹部8节,每节的背腹面常有微小的钩形突,后端有2个肉质突起和成对的后气门。蛹为围蛹,圆筒形,前气门和后瘤突发达。

果蝇科果蝇科

  成虫常见于熟透的瓜果及腐败植物上,舐吸糖蜜物质以补充营养,并产卵于发酵烂果的表面,每雌产卵量在200~700个左右。幼虫喜孳生于腐烂的果实、垃圾或醋缸等场所,多数以烂果中的酵母为食,少数有潜叶、潜茎的习性或捕食蜘蛛卵及介壳虫。幼虫经由 3龄发育成熟进入蛹期,再经若干天后羽化成蝇。果蝇的生活周期一般较短,完成1个世代所需的时间,视种类和生态环境而异。产于中国华南诸省的黑腹果蝇,多发生于瓜果摊、厨房及仓库等发酵场所;分布于东北的樱桃果蝇常轻度为害苹果。
  细胞遗传学上的意义 果蝇属中的一些种类,尤其是黑腹果蝇自1900年以来,一直作为理想的动物遗传学研究材料而著称。在细胞遗传学的发展史上,摩尔根学派由于选用了果蝇作为动物试验材料,而获得了很大的成功。果蝇易于饲养,繁殖快,生活史短,具备动物遗传学研究材料所需要的条件;在饲养过程中,它能自发地和不断地出现大量变种,从而为研究提供了丰富的材料;同时,它的细胞染色体数目仅为8个,4对染色体(3对大型和1对小而圆点形染色体)的形态、大小及着丝点位置等均易于区别,特别是幼虫唾腺细胞保留期间的多线染色体,其体积不仅比一般细胞染色体大百余倍,而且沿着其长度又带有大小深浅不同的横纹斑,把染色体的不同区域标记起来。鉴于果蝇的这些优点,极大地促进了细胞遗传学的飞速发展。
  参考书目
 蔡邦华:《昆虫分类学》(下册),科学出版社,北京,1985。
 M.Ashbuer,H.L.Carson,and J.N.Jr.Thompson,The Genetics and Biology of drosophila , Vol. 3a,Academic Press, London, New York, San Francisco,Toronto and Sydney,429pp.,1981.B.Shorrocks, Drosophila,Ginn & Co.Ltd,London,1972.

 

果蝇科 - 配图

 

果蝇科 - 相关连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