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斑青步甲

双斑青步甲双斑青步甲 

双斑青步甲 -分布 

国内分布:福建、广东、广西、江西、浙江、江苏、安徽、四川、贵州、云南、湖北、湖南、河北、台湾。

国外分布:日本、斯里兰卡、缅甸、印度、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

双斑青步甲 -形态特征 

双斑青步甲双斑青步甲

成虫体长14—15mm,宽5mm。头和前胸背板有蓝绿色金属光泽,头微突,具细稀刻点,额陷浅,较宽。唇基、上唇、上颚及触角(第四至第七节除外)红褐色或褐色。触角向后超过体长2/3,须细长,末节端部钩。鞘翅黑色,无光泽,近卵圆形,最宽处在中部稍后,肩甲圆,外端角窄圆略扭曲,条沟稍深,行距刻点密,被细黄毛,近端部3/4处有1对黄斑,黄斑由4—8行距的纵斑组成,中间一条较长,纵斑长约1—1.5mm。足黄褐色,腿节端都,附节及后基节褐色。雄虫前跑节第一至第三节膨大。前胸背板近方形,比头略宽,最宽处在中部稍前,侧线弧形,前角较钩,后角稍向前突,背板具刻点及横皱纹,基部刻点较大而粗中央及瑞部刻点较稀,中线细,明显,不达基缘,基凹深而宽。卵乳白色,长椭圆形,两端钩圆,一端稍大,表面光滑;长约1.8-2.0mm,宽0.9—1.0mm。幼虫共3龄。末龄体长14.7—17.5mm,头宽1.6—1.8mm,尾须长1.5mm。头红褐色,有光泽;背面黑褐色;足褐色,附节及爪色较淡。头扁平,中央稍隆起,最宽处在单眼区稍后,宽大于长,鼻突有4个几乎相等的小齿。触角稍短于上颚;前胸背板稍比头宽,有较多的毛;足腹面有许多刺刚毛,爪尖锐。腹部背片给一至第八节有长刚毛及一些短刚毛。第九背片有一对尾须,尾须有长刚毛。蛹裸蛹,淡黄色,长8-10mm,宽4—5mm。腹部可见8节,第二至第五节侧缘各有l对癌状突起。鞘翅伸至腹部第四节,后足伸出腹端。

双斑青步甲 -生物学特性

在福州地区1年发生1一4代,世代重叠。以成虫在田埂边的土块中、石下及堆积物内越冬,翌年4月上、中旬开始交尾。以16—17时交尾最多,交尾时间可达数小时。4月下旬开始产卵,5月中旬至6且上旬为盛期。越冬成虫产卵最迟可延至11月上旬。越冬代成虫多数干6—7月间死亡,少数可活至第三年春天。成虫一般在日平均温度20℃以上才产卵,25℃左右为产卵盛期。卵多为散生,也有3—4粒成堆,卵产在较潮湿的土块上或植株底叶。卵表有粘液易粘附在土表或叶片上。室内每雌日产卵最多8粒,平均2.2粒;每雌累计产卵最多为刘粒,平均为38.6粒。初孵幼虫经1个小时爬行后,即行捕食,能捕食比它体大数倍的鳞翅目幼虫。并有群集捕食大型幼虫的特性。幼虫白天活动十分活跃,喜钻进被害卷叶内捕食。捕食量随虫龄增大而增多,以3龄幼虫初或捕食量最大。老熟幼虫在土中3.0—3.5cm处筑室化婉,头部稍向上斜。成虫寿命较长,室内平均达74.1天,有的可活1年以上。雌虫产卵前期平均为25.5天,短者仅8天。雌成虫耐饥力为14-22天,雄虫为8—13天。成虫有趋光性,体上有特殊气味。

双斑青步甲 -防治方法

1.合理施用化学农药。农药的施用对黄宽颚步甲幼虫影响最大。在5月中、下旬及7月这两段时期内,停止喷施化学农药,使幼虫能安全化蛹,可收到较好的保护效果。

2.适当放宽害虫防治指标。在不造成经济损失的前提下,喷施农药不必强调将害虫干净、彻底的消灭。有意识地保留少部分害虫,从而保证天敌昆虫种群的生存与繁殖。

3.随着人工饲料的普及,大量释放步甲将具有更为广阔的前景。[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