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带喙库蚊

三带喙库蚊 - 简介

三带喙库蚊三带喙库蚊

三带喙库蚊是脑炎流行地区的主要媒介。

棕褐色小型蚊种。喙中段有一宽阔白环,触须尖端为白色;各足跗节基部有一细窄的白环;第2—7腹节背面有基部淡色带。头顶竖鳞暗而平齐:盾鳞暗棕呈花椒色:雄蚊触须第3节腹面有一行垂毛;雌蚊食窦甲齿纤维状;后骨末端黑环很窄。幼虫7-1分2芒枝。栉齿末端圆而有繸。

三带喙库蚊 - 形态描述

雌蚊

中小型蚊,翅长2.4—3.1mm。

头:头顶密盖淡棕色至淡灰色平覆鳞,后头竖鳞暗而平齐。喙色暗,中部前位有淡色环,基段腹面常有白磷斑。触须短,色暗,末节有少量淡鳞。食窦甲;食窦弓深凹,背齿基部宽,然后骤变细而纤维状,约26—28个。胸:前胸前背片与后背片有棕色鳞;前胸侧板有一淡鳞簇。中胸盾鳞深棕,除小盾前区和翅上位有少量稍淡鳞外,一致花椒色;小盾鳞色淡。胸侧板淡棕;中胸腹侧板上部与下后缘及中部后侧片上部的白磷群小,中胸后侧片上部毛丛中有或无几片淡鳞。足:前、中、后股节除下部外和各胫节均暗棕,后股暗区和淡区划界不清,末端黑环很窄,约为全长的1/15.各节跗节1—4有窄的基部和端部淡色环。 翅:翅鳞暗褐,前缘脉基部淡鳞斑不明显。 腹:腹节背板色暗。有窄的淡色基带,但有变异。腹节VII通常有宽的暗色端带,某些标本显示有端部淡鳞饰。腹板通常全淡黄,有时有端侧位暗斑。

雄蚊

似雌蚊,但触须长于喙,长出部分约为末节的1—1.5倍;第3节末半腹面有一行黑色垂毛而无垂鳞;第2节有或无端背位淡带;第3节有或无中背位淡带;第4、5节各有1基背位窄淡带;第5节端全暗,有时有少数淡鳞;第3节末半与末2节有长毛丛。尾器:抱肢基节亚端叶三棒中的前棒稍短,中、后棒末端钩状落;后部毛组有3根刺鬃,其中1根末端略膨而端圆;1根可有亚端倒刺,另1根末端尖锐。此外,还有1个大叶片和1根基位刚毛,以上各毛可有变异。阳茎侧板腹内叶密生小刺。背中叶颈部较细与腹内叶分离,有3--4个指状突形成掌状叶,前方1个外展,其余向后外与向后伸。肛侧片有弯曲而长的基侧臂,其内侧有乳突状的楔状突。

三带喙库蚊 - 攻击特点

侦察力强,喜欢在黎明前发动攻击。该蚊兼食人和动物血,不过猪、牛是其主要吸血对象。经调查,猪棚内三带喙库蚊占94%。一般情况下,三带喙库蚊选择在黄昏后2小时左右和黎明前在室外袭击人。该蚊的季节消长与乙脑发病关系最密切,如大理州乙脑主要流行季节为每年8月到10月,高峰为9月,这一时期也是三带喙库蚊出现的高峰时间。该蚊还有一个特点,它能将乙脑病毒经卵传递到子1代成蚊,感染雄蚊还能经交配将乙脑病毒传给雌蚊,堪称生物界的“病毒胶囊”。这些情况表明,该蚊在自然界乙脑病毒的保存和传播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三带喙库蚊 - 同盟军

致倦库蚊、二带喙库蚊、环带库蚊、霜背库蚊、雪背库蚊、伪杂鳞库蚊、白纹伊蚊、中华按蚊。[1]

三带喙库蚊 - 相关研究

三带喙库蚊在云南广泛分布,属优势蚊种,是云南乙型脑炎的主要传播媒介。 

国内外研究认为,三带喙库蚊(Culex tritaeniorhynchus)是流行性乙型脑炎(简称乙脑)的传播媒介,在日本、中国北方地区及台湾省该蚊被认为是本病主要传播媒介〔1-3〕。云南省大多数县、市均为乙脑地方性流行区。云南自然地理条件较为复杂,蚊虫分布广,种类多。

三带喙库蚊调查
于每年乙脑主要流行期(7~9)月,选择乙脑流行较重的中部和南部的16个县、市进行调查,每县、市设8~10个捕蚊点,于夜间在农村畜圈、人房用吸蚊管捕蚊,共捕获成年雌性蚊虫35种70 167只,其中三带喙库蚊20 464只,构成比为29.16%。各县、市三带喙库蚊构成比存在一些差异,如双江、河口、保山和潞西的构成比较高,依次为59.98%、59.51%、54.40%和49.24%;景洪(31.90%)、大理(29.49%)、洱源(25.34%)和盈江(24.12%)也较高;沧源(12.58%)和金平(11.99%)较低。尽管构成比不同,但该蚊均为每一调查县的优势或较优势蚊种。此外,凡本次调查的任何一个蚊虫采集点,人房和畜圈内均可捕到三带喙库蚊,属广布蚊种。同期,还在调查县的野外竹林和树林中捕蚊,除在房屋和畜圈周围的草丛中捕到三带喙库蚊外,其它生境中未捕获该蚊,表明其分布与人畜关系密切。
大理、洱源、和保山的蚊虫季节消长观察表明,3个县、市三带喙库蚊的消长规律基本相似。该蚊成蚊6月中旬开始出现,7月下旬至9月上旬为高峰,并逐步下降,10月中旬后消失。该蚊幼虫主要滋生地为稻田、水沟、水塘、水坑、沼泽、水井和容器积水等。幼虫亦为6月出现,7~9月为高峰,随后逐步消失,幼虫的季节消长与成蚊的消长规律相吻合。

在大理和保山两地州采集饱食血蚊虫,进行嗜血习性研究,发现三带喙库蚊不仅吸人血,也吸猪、牛、羊和马血,嗜血性较广。 

三带喙库蚊自然感染乙脑病毒的调查

对上述16个县、市捕获的15 442只三带喙库蚊,以20~50只为一批,常规研磨,制成1∶10悬液,接种C6/36细胞和小白鼠进行病毒分离。结果分离到病毒20株。所有分离病毒均能引起C6/36细胞病变,也能导致3~4周龄小白鼠规律发病和死亡,亦具有凝集鹅和鸽血球的特性。采用免疫荧光、酶免疫、血凝抑制、补体结合和中和试验对20株病毒进行鉴定,均证实为乙脑病毒。三带喙库蚊的批阳性率为6.23%(20/321),现场感染比1∶772,最低带病毒率1.30‰。表2显示,除耿马、沧源、金平和马关县未分离到乙脑病毒外,其他12县、市三带喙库蚊中均分离出乙脑病毒。大理、洱源、保山、景洪、勐海、勐腊、孟连、双江和潞西的三带喙库蚊现场感染比为1∶425(1∶252~1∶529),最低带病毒率为2.35‰(1.89‰~3.44‰)。瑞丽、盈江和河口的三带喙库蚊现场感染比和最低带病毒率均较低(表2)。本次分得的病毒,大多数分离自8月份捕获的蚊虫。8月中旬病毒检出率最高,批阳性率为14.23%,现场感染比为1∶232,最低带病毒率4.98‰。[2]

三带喙库蚊 - 防蚊方法

防止三带喙库蚊叮咬的方法有多种,比如可以在室内点燃几块橘皮,在座位下或腿旁放两三盒揭开盖的清凉油或风油精,把干薄荷叶装在小布袋里缝好放在身边,这些东西散发出来的气味都会让三带喙库蚊“闻而生畏”。而我们在服用维生素B后,气味会随着汗液分泌到皮肤,三带喙库蚊闻到也会“逃之夭夭”,这是因为蚊子害怕维生素B的气味。此外,用橘红色的玻璃纸(或绸布)套在40瓦以上的电灯泡上,使灯变成橘红色,这种光线同样会让三带喙库蚊“头晕目眩”。

具体措施:

1.清洁阻蚊 彻底清理家庭内外各种容器积水,盆罐倒置,花瓶及时换水。

2.药物杀蚊 家庭可用高效低毒菊酯类气雾剂驱蚊。
3.蚊香驱蚊 睡前1-2小时将门窗紧闭,点燃蚊香,待进入室内睡觉时再将门窗打开,以保持空气流通。
4.蚊帐避蚊 在蚊虫较多及发生洪涝灾害的地区应使用蚊帐。
5.植物拒蚊 在门前窗后栽几盆凤仙花、薄荷、夜来香,花草散发的气味可拒蚊子于门外。
6.气味扰蚊 在室内点燃几块橘皮;在座位下或腿旁放两三盒揭开盖的清凉油或风油精,把干薄荷叶装在小布袋里缝好放在身边。这些气味都会让蚊子“闻而生畏”。
7.服药防蚊 蚊子害怕维生素B的气味,人服维生素B后,气味会随汗液分泌到皮肤,蚊子闻到自然“逃之夭夭”。
8.光源退蚊 用一张橘红色的玻璃纸(或绸布)套在40瓦以上的电灯泡上,使灯变成橘红色,蚊子也会“见光而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