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北褐蛉

全北褐蛉 -基本信息

功能类别: 捕食性天敌
寄主昆虫: 棉蚜
寄主危害作物: 棉花

全北褐蛉 -形态特征

成虫

全北褐蛉全北褐蛉体长5~7毫米,前翅长6~8毫米,后翅长5~7毫米。头部黄色,复眼前、后方为深褐色,下颚须及下唇须黄褐色,末节深褐色。触角黄色。胸部黄褐色,前胸两侧红褐色,中后胸背板两侧褐色。从头顶至后胸背中央为黄色宽带。足黄褐色,跗节端部为褐色,腹部黄色,背板褐色,但前3节腹背中央的黄色纵带与腹部黄色宽带相连,腹板黄褐色。雄虫腹端黄褐色,臀板从侧面看呈三角形,背、腹各有一角突,背突粗大而长,并向内弯,端部有2齿,上齿长且大,下齿短小,腹突很短。前翅淡黄褐色,半透明,密布灰褐色断续的波状横纹,翅脉上有一个个黑点。Rs分3支,分支处有黑点。阶脉两组均为黑褐色。m—cu横脉处有1个大黑点,在cu的第一和第二个分叉处各有1个黑点,第二个分叉处的黑点较大,但比横脉处黑点小,横脉处黑点与第一分叉处黑点距离较近。后翅无色透明,翅脉淡色。 

白色,椭圆形,长1毫米左右。 

幼虫

体细长,形似中华草蛉1~2龄幼虫,身体前端大部分为灰黑色,后小半部为红褐色,无毛瘤。头顶中间有纵褐纹一条,由头基直达两触角间。前、中、后胸背板两侧各有一条褐色纵纹,但后胸背板上两侧纵纹的前端和后端各有一条横纹相连,而以前端的一条最宽。1~8腹节背板两侧各有一褐斑,第二腹节后的褐斑渐变淡,至第八节上不太明显。老熟幼虫体长6毫米左右,于叶背结稀疏如网状的黄褐色薄茧,在内化蛹。蛹红褐色,为活动的裸蛹。
  

全北褐蛉 -生物学特性

 成虫于3月间初见,4月下旬发生稍多,主要在蚜虫多的槐树、榆树、柳树和木槿上活动,在蚕豆田中也有少量发现,4月下旬至5月上旬为产卵盛期。据4~5月观察,卵期4~6天,幼虫期12~14天,蛹期7~10天。成虫飞翔力弱,有假死性和趋光性,寿命一般20天左右。幼虫爬行迅速,能捕食蚜虫、红蜘蛛等,有互相残杀的习性。幼虫老熟后,结薄茧化蛹,从茧外可以见到蛹体。全北褐蛉在棉田内外发生数量都很少,特别是在棉田内不易发现,6~7月间偶尔能见到成虫在棉田活动。

全北褐蛉 -发生消长规律

成虫于3月间初见,4月下旬发生稍多。 

全北褐蛉 -地理分布

分布于河北、山西、辽宁、陕西、江苏、湖北、江西、四川。[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