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胸胡蜂

墨胸胡蜂 - 简介

墨胸胡蜂墨胸胡蜂

墨胸胡蜂是属于胡蜂科的一种昆虫,主要分布在印度、锡金、印度尼西亚等国,在中国分布最广,浙江、四川、江西、广东、广西、福建、云南、贵州、西藏、陇南(宕昌、康县)等地都有发现。墨胸胡蜂攻击性强,是袭人胡蜂的最常见危险种类之一。[1]

墨胸胡蜂 - 名称由来

墨胸胡蜂的中文命名者为南开大学昆虫系的毕业生李铁生,他从1976年开始研究马蜂。“墨胸胡蜂”这个名字,也是他那一年在整理中国科学院动物所已有的、未命名分类的标本时所取。当时,这个年轻学者看到这种马蜂黑色的胸部,灵机一动取名为“墨胸胡蜂”。[2]

墨胸胡蜂 - 体形特征

雌蜂

墨胸胡蜂墨胸胡蜂

体长约22毫米。体黑褐色,密布刻点和毛。

头狭于胸。头顶、上颊、后头黑色,下颊黄褐色;触角窝上方黑色;两触角窝间黄褐色,唇基黄褐色,有2个叶状突起胸部黑色,两肩角明显。中胸背板两侧各有1条纵线。小盾片中央,有1纵沟。

前足腿节末端背面和胫节内侧及跗节黄褐色,余黑色。中、后足除跗节黄褐色外,余黑色。腹部第1-3节背板除后缘有黄褐色狭边外,余黑色。第四节背板褐色,中央有1三角形黑斑,两侧有1黑色小斑,第5-6背板暗褐色,基部两侧黑色。

雄蜂

腹部7节。

墨胸胡蜂 - 生活习性

食性

墨胸胡蜂墨胸胡蜂

墨胸胡蜂主要在其巢穴附近的果园、水果摊旁、城市垃圾堆积地及树林等地方活动、取食,主要咬食苹果、梨、葡萄、猕猴桃及熟透的柿子等水果,尤其对腐烂变质的水果更为嗜好。因此对农林业生产造成了一定的危害。

墨胸胡蜂还捕食各种昆虫幼虫,偶尔也见其捕食成虫。可见墨胸胡蜂的捕食范围非常广泛,属杂食性昆虫。

筑巢

墨胸胡蜂选择在树上、废弃窑洞、房檐下及土崖等地方筑巢,其中以树上筑巢最多。选择筑巢的树种主要有刺槐、杨树、核桃树、苹果树、椿树、泡桐等,其中又以刺槐最多 。蜂巢形状大都呈近圆形或梨形,巢壳轻质、易碎,外表大多呈虎皮花纹状。直径15~40cm,以20~35cm的居多 。筑巢高度距地面3~30m不等,并且因筑巢位置不同而有较大差异,一般于树上筑巢的蜂巢位置较高(苹果树除外),大多数高度在5~25m。[3]

攻击性

本种很富攻击性,只要接近巢穴,蜂群即会作出防御行为,如果巢穴受震荡蜂群即会奋起进攻,其视线范围可说是胡蜂之最,只是震荡到其大树上的巢,蜂群即可在其10至20米内视察,发现目标后便会作出攻击。

墨胸胡蜂 - 主要危害

墨胸胡蜂的毒性相当于十多只蜜蜂,蜇人后,毒刺不掉,也不会死,还能继续攻击。人体在遭受蜂蜇后,会引起局部红肿,伴有烧灼感,过敏体质者可发生荨麻疹、恶心等症状,症状严重可能会导致死亡。[4]

墨胸胡蜂 - 相关报道

法国南部发现的马蜂窝法国南部发现的马蜂窝

2012年11月,一名54岁的法国男子被马蜂蜇死。经过巴黎国家自然历史博物馆科学研究员弗兰克·穆勒的辨认,杀手很可能是远渡重洋而来的中国墨胸胡蜂。这位研究员还抛出另一枚重磅炸弹:这一外来物种将在2014年前进入英国。因此,让这两个欧洲大国严阵以待并引发民众恐慌。[2]

对于这种说法,中国蜜蜂研究者并不赞同。中国农业科学院蜜蜂研究所蜜蜂保护与生物安全研究室主任王强推测,这群马蜂可能之前就在法国存在。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昆虫研究员李铁生也认为,从马蜂的生活习性来讲,漂洋过海存活下来的可能性微乎其微。[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