蝼蛄科

蝼蛄科 - 形态特征

蝼蛄科蝼蛄科

体狭长。头小,圆锥形。复眼小而突出,单眼2个。前胸背板椭圆形,背面隆起如盾,两侧向下伸展,几乎把前足基节包起。前足特化为粗短结构,基节特短宽,腿节略弯,片状,胫节很短,三角形,具强端刺,便于开掘。内侧有1裂缝为听器。前翅短,雄虫能鸣,发音镜不完善,仅以对角线脉和斜脉为界,形成长三角形室;端网区小,雌虫产卵器退化。

(1)成虫:雌成虫体长45~50毫米,雄成虫体长39-5毫米。形似非洲蝼蛄,但体黄褐至暗褐色,前胸背板中央有1心脏形红色斑点。后足胫节背侧内缘有棘1个或消失。腹部近圆筒形,背面黑褐色,腹面黄褐色,尾须长约为体长之。

(2)卵:椭圆形。初产时长1.6-1.8,宽1.1~1.3毫米,孵化前长2.4~2.8毫米,宽1.5~1.7毫米。初产时黄白色,后变黄褐色,孵化前呈深灰色。

(3)若虫:形似成虫,体较小,初孵时体乳白色,二龄以后变为黄褐色,五六龄后基本与成虫同色。

蝼蛄科 - 生活习性

蝼蛄科蝼蛄科

 一般于夜间活动,但气温适宜时,白天也可活动。土壤相对湿度为22~27%时,华北蝼蛄为害最重。土壤干旱时活动少,为害轻。成虫有趋光性。夏秋两季,当气温在18~22℃之间,风速小于1.5米/秒时,夜晚可用灯光诱到大量蝼蛄。蝼蛄能倒退疾走,在穴内尤其如此。成虫和若虫均善游泳,母虫有护卵哺幼习性。若虫至 4龄期方可独立活动。蝼蛄的发生与环境有密切关系,常栖息于平原、轻盐碱地以及沿河、临海、近湖等低湿地带,特别是砂壤土和多腐殖质的地区。

华北蝼蛄的生活史较长,2~3年1代,以成虫和若虫在土内筑洞越冬,深达1~16米。每洞1虫,头向下。次年气温上升即开始活动,在地表营成长约10厘米的隧道。非洲蝼蛄仅在洞顶壅起一堆虚土或较短的隧道。6~7月是产卵盛期,多产在轻盐碱地区向阳、高、干燥、靠近地埂畦堰处所。卵数十粒或更多,成堆产于15~30厘米深处的卵室内。每虫一生共产卵80~809粒,平均417粒。卵期10~26天化为若虫,在10~11月以8~9龄若虫期越冬,第二年以12~13龄若虫越冬,第三年以成虫越冬,第四年6月产卵。非洲蝼蛄在黄淮地区约2年完成1代,长江以南1年1代。产卵习性与华北蝼蛄相似,更趋向于潮湿地区,集中于沿河、池塘和沟渠附近。卵期15~28天。在黄淮地区当年化为若虫,以4~7龄若虫越冬,若虫共8~9龄,于第二年夏、秋羽化为成虫越冬,第三年5~6月产卵。

蝼蛄科 - 生物学

蝼蛄科蝼蛄科

约3年1代, 若虫13 龄 ,以成虫和 8 龄以上的各龄若虫在 150cm 以上的土中越冬。来年 3-4月当 10cm 深土温达 8℃ 左右时若虫开始上升危害, 地面可见长约 10cm 的虚土隧道,4、5月份地面隧道大增即危害盛期; 6月上旬当隧道上出现虫眼时已开始出窝迁移和交尾产卵, 6月下旬 - 7月中旬为产卵盛期, 8月为产卵末期。越冬成虫于6-7月间交配,产卵前在土深10-18cm 处作 鸭梨形卵室、上方挖1期20 - 25 天。据北京观察,各龄若虫历期为1至2龄 1-3 天,3龄 5- 10 天, 4龄 8 - 14天,5 至6龄 10 - 15 天, 7龄 15 - 20天,8龄 20- 30天, 9龄以后除越冬若虫外每龄约需 20 - 30 天,羽化前的最后一龄需 50 - 70 天。

初孵若虫最初较集中,后分散活动,至秋季达 8 - 9 龄时即入土越冬;第二年春季,越冬若虫上升危害,到秋季达 12 - 13 龄时,又入土越冬;第三年春再上升危害, 8月上、中旬开始羽化,入秋即以成虫越冬。成虫虽有趋光性,但体形大飞翔力差,灯下的诱杀率不如东方蝼蛄高。华北蝼蛄在土质疏松的盐碱地,沙壤土地发生较多。

该虫在1中的活动规律和东方蝼蛄相似,即当春天气温达8 ℃ 时开始活动,秋季低于8 ℃ 时则停止活动;春季随气温上升危害逐渐加重,地温升至 10 - 13 ℃ 时在地表下形成长条隧道危害幼苗 ;地温升至20 ℃ 以上时则活动频繁、进入交尾产卵期 ; 地温降至 25 ℃ 以下时成、若虫开始大量取食积累营养准备越冬,秋播作物受害严重 。土壤中大量施用未腐熟的厩肥、堆肥,易导致蝼蛄发生,受害较重。当 深 10 - 20cm 处土温在16 - 20 ℃ 、含水量 22 - 27% 时,有利于蝼蛄活动 ; 含水量小于 15% 时, 其活动减弱 ; 所以春、秋有两个危害高峰,在雨后和灌溉后常使危害加重。

蝼蛄科 - 药理药效

性味
咸,寒。
①《本经》:味咸,寒。
②《别录》:无毒。
③《日华子本草》:冷,有毒。

归经
入胃、膀胱经。
①《滇南本草》:入胃。
②《本草求真》:入肠、胃。
③《玉楸药解》:入足太阳经。

功能主治
利水,通便。治水肿,石淋,小便不利,瘰疬,痈肿恶疮。
①《本经》:主难产,出肉中刺,溃痈肿,下哽噎,解毒,除恶疮。
②《日华子本草》:治恶疮,水肿,头面肿。
③朱震亨:治口疮。
④《纲目》:利大小便,通石淋,治瘰疬,骨鲠。
⑤《玉楸药解》:清利湿热。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1.5钱;或入散剂。外用:研末撒或搐鼻。

【注意】气弱体虚及孕妇均忌服。

【附方】
①治水病肿满喘促,不得眠卧:蝼蛄五枚,晒令干,研为末。食前,以暖水调下半钱至一钱,小便通利为效。(《圣惠方》)

②治面浮水肿:土狗一枚,轻粉一字。共为细末。每用少许,搐鼻中,其黄水尽从鼻中出。(《杨氏家藏方》分水散)

③治石淋,导水:蝼蛄七枚,盐二两。同于新瓦上铺盖焙干,研末。温酒调一钱匕服。(《本草图经》)

④治小便不通:蝼蛄三枚(微妙),苦瓠子三十粒(微炒)。捣细罗为散。每服以冷水调下一钱。(《圣惠方》)

⑤治颈项瘰疬:带壳蝼蛄七枚,生取肉,入丁香七粒,于壳内烧过,与肉同研,用纸花贴之。(《救急方》)

⑥治小儿脐风汁出:甘草(炙,锉)、蝼蛄(炙焦)各一分。上二味,捣罗为散,掺敷脐中。(《圣济总录》甘草散)

⑦治紧唇:自死蝼蛄,灰,敷之。(《千金方》)

⑧治齿牙疼痛:土狗一个,旧糟裹定,湿纸包煨焦,去糟,研末敷之。(《本事方》)

⑨水肿病(腹满,喘急,不能安卧)。用蝼蛄五枚,焙干为末,饭前用开水送服一钱,以小便通畅为效,有人加甘遂末一钱、商陆汁一匙,忌盐一百日。又方:不便不通者,用蝼蛄下截焙研,水磁服半钱,立通。又方:用蝼蛄一个、葡萄心七个,捣烂,露一领先,晒干,共研为末,酒送服。又方:夏季收集蝼蛄阴干,分头、腹、尾,焙过收存,治上身水肿,用头末七个;治身体中部水肿,用腹末七个;治下身水肿,用尾末七个,饭前服,酒送下。

⑩大腹水肿。用蝼蛄炙热,每天吃十个。又方:用大戟、芫花、甘遂、大黄各三钱,共研为末。以蝼蛄七个,加捣烂的葱,在新瓦上焙干,去掉翅足,每个剪作左右两半。退左侧水肿时,即以虫的左侧七片焙研加上述的药末二钱,黎明时,用淡竹叶、天门冬煎激发调服。三天后,照这种方法服虫的右侧七片。

 ⑾大小便不通。用蝼蛄、蜣螂各七个,男取虫头,女取虫身,瓦上焙焦,研为末。以樗皮煎汁送服。极效。

⑿胞衣不下。用归蝼蛄一个,水煎开二十次,灌入即下。

蝼蛄科 - 经济意义

蝼蛄都营地下生活,吃新播的种子,咬食作物根部,对作物幼苗伤害极大,是重要地下害虫。通常栖息于地下,夜间和清晨在地表下活动。潜行土中,形成隧道,使作物幼根与土壤分离,因失水而枯死。蝼蛄食性复杂,为害谷物、蔬菜及树苗。非洲蝼蛄在南方也为害水稻。台湾蝼蛄在台湾为害甘蔗。据国外记载,某些种类还取食其他土栖动物。如蛴螬、蚯蚓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