壶夜蛾

中文名: 嘴壶夜蛾

拉丁学名: Oraesia emiarginata Fabricius

纲: 昆虫纲

目: 鳞翅目

科: 夜蛾科

天敌: 卵的天敌有澳洲赤眼蜂,幼虫的天敌有小茧蜂、姬蜂和黑额睫寄蝇,成虫的天敌有螳螂和蚰蜓等。

主要危害作物: 除为害柑橘果实外,还可为害苹果、葡萄、枇杷、杨梅、番茄、梨、桃、杏、柿、栗等植物的果实。

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16~19毫米,翅展34~40毫米,头部和足淡红褐色,腹部背面灰白色,其余大部为褐色。口器深褐色,角质化,先端尖锐,有倒刺10余枚。雌蛾触角丝状,前翅茶褐色,有“N”形花纹,后缘呈缺刻状。雄蛾触角栉齿状,前翅色泽较浅。卵呈扁球形,底面稍平,直径0.7~0.75毫米,高约0.68毫米。初产时黄白色,1天后出现暗红色花纹(未出现暗红色花纹者为未受精卵,不能孵化),卵壳表面有较密的纵向条纹。幼虫共6龄,老熟时长30~52毫米。全体黑色,各体节有1大黄斑和数目不等的小黄斑组成亚背线,另有不连续的小黄斑及黄点组成的气门上线。蛹为红褐色,体长18~20毫米,体宽5~6毫米。


生物学特性及发生消长规律:
嘴壶夜蛾在浙江黄岩和江西双金1年发生4代,以蛹和老熟幼虫越冬。在广州1年发生5~6代,无真正的越冬期。田间发生极不整齐,幼虫全年可见,但以9~10月发生量较多。成虫略具假死性,对光和芳香味有显著趋性。白天分散在杂草、间作物、篱笆、墙洞和树干等处潜伏,夜间进行取食和产卵等活动。幼虫的寄主有木防己和汉防己。幼虫老熟后在枝叶问吐丝粘合叶片化蛹。成虫为害果实的时期主要受果实成熟度和温度的影响,果实要有一定的成熟度才会受害,温度在16℃以上时为害严重,13℃时显著减少,10℃时就难以发现。常年开始为害柑橘果实的时间各地稍有不同,在浙江黄岩为8月下旬,广州为9月上旬,四川为9月下旬。为害的高峰期基本上都在10月上旬至11月上旬,以后随着温度的下降和果实的采摘,为害减少和终止。成虫为害果实时以尖锐的口器刺入果皮,吸取果汁。以一早熟和薄皮品种(如温州蜜柑、甜橙、本地早等)受害严重。卵的天敌有澳洲赤眼蜂,幼虫的天敌有小茧蜂、姬蜂和黑额睫寄蝇,成虫的天敌有螳螂和蚰蜓等。


防治方法:
嘴壶夜蛾的防治应以生态调节和物理防治为主, 药剂防治为辅。
(1)合理规划果园。山区和半山区发展柑橘时应成片大面积 栽植,并尽量避免混栽不同成熟期的品种或多种果树。
(2)铲除幼虫寄主。在5~6月份用除草剂镇甲剂1号涂茎(木防己)或用镇甲剂2号喷雾,彻底铲除柑橘园内及周围1千米范围内的木防己和汉防己。
(3)灯光诱杀。可安装黑光灯、高压汞灯或频振式杀虫灯。
(4)拒避。每树用5~l0张吸水纸,每张滴香茅油1毫升,傍晚时挂于树冠周围;或用塑料薄膜包住萘丸,上刺小孔数个,每株树挂4~5粒。
(5)果实套袋。早熟薄皮品种在8月中旬至9月上旬用纸袋包果,包果前应做好锈壁虱的防治。
(6)生物防治。在7月份前后大量繁殖赤眼蜂,在柑橘园周围释放,寄生吸果夜蛾卵粒。
(7)药剂防治。开始为害时喷洒5.7%百树得乳油或2.5%功夫乳油2 000~3 000倍液。此外,用香蕉或橘果浸药(敌百虫20倍液)诱杀或夜间人工捕杀成虫也有一定效果。




地理分布: 分布于浙江、江苏、福建、台湾、广东、广西、湖南、湖北、四川、山西、河北、北京、天津、辽宁、吉林、黑龙江、内蒙古等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