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槐蚜

中国分布:辽宁、北京、河北、山东、江苏、江西、河南、湖北、新疆

国外分布: 欧洲、北非

刺槐蚜 -形态特征

成蚜无翅孤雌好体卵圆形,长2.3mm,宽1.4mm。体漆黑色,有光泽;附肢淡色间有黑色。腹部第一至第六节大都愈合为一块大黑斑;第一、七、八节无或有小缘斑;第七、八节有一窄细横带。头、胸及腹部第一至第六节背面有明显六角形网纹;第七、八腹节有横纹。绿瘤骨化,馒头状,宽与高约相等,位于前胸及腹部第一、七节,其他节偶有。中胸腹岔无柄,基宽为臂长的1-1.5倍。体毛短,尖锐;触角长1.4mm,各节有瓦纹;啄长稍超过中足基节;腹管长0.46mm,长圆管形,基部粗大,有瓦纹。尾片长锥形,长0.24mm,基部与中部收缩,两线及瑞部3/5处有横排微刺突,有长曲毛6-7根。尾板半圆形,有长毛12—14根。生殖板模圆形,具等长毛12根。有翅孤雌蚜体黑色,长卵圆形,长2.0mm,宽0.94mm。触角与足灰白色间黑色。腹部淡色,斑纹黑色;第一至第六节横带断续与绿斑相连为一块斑;各节有缘斑,第一节斑个腹管前斑小于后斑;第七、八节横带横贯全节;第二至第四节偶有小缘瘤。触角长1.4mm;第三节有圆形感觉圈4-7个,分布于中部,排列成一行。气门片骨化黑色,隆起。体表光滑,缘斑及第七、八腹节有瓦纹。尾片具长曲毛5—8根。尾板有长毛9—14根。生殖板有长毛12—14根。其他特征与无翅型相似。

刺槐蚜 -生物学特性

该虫在山东1年发生20多代,以无翅孤雌蚜、若蚜或少量卵于背风向阳处的野豌豆、野首清等豆科植物的心叶及根茎交界处越冬。翌年3月在越冬奇主上大量繁殖。至4月中、下旬产生有翅孤雌蚜迁飞扩散至豌豆、刺槐、槐树等豆科植物上危害,为第一次迁飞扩散高峰;5月底6月初,有翅孤雌呀又出现第二次迁飞高峰;6月份在刺槐上大量增殖形成第三次迁飞扩散高峰。刺槐严重受害新梢枯萎弯曲、嫩叶卷缩。7月下旬因雨季高温高湿,种群数量明显下降;但分布在阴凉处的刺槐和紫穗槐上的蚜虫仍继续繁殖危害。到10月间又见在扁豆、菜豆、紫穗槐收割后的萌芽条和花生地遗留果粒自生幼苗上繁殖危害。以后逐渐产生有翅蚜迁飞至越冬奇主上繁殖危害并越冬。该虫发生与温度的关系。将越冬无翅孤雌若蚜置一12—-14℃后仍能恢复活动。无翅孤雌蚜在日平均气温一2.6℃时,有的个体开始繁殖,至一0.1℃时繁殖个体占21.85%。最适繁殖温度为19—22℃。低于15℃和高于25℃时,繁殖受到一定抑制。温度和降雨是决定该蚜种群数量变动的主要因素。相对湿度在60-75%时,有利于其繁殖,当达到80%以上时繁殖受阻,蚜群数量下降。一般4-6月因雨水少湿度低,常大量发生,7月份雨季来临,因高温高湿发生数量明显下降。暴风天气常致蚜虫大量死亡。刺槐蚜的天敌种类较多,对抑制种群数量有一定影响,常见捕食类有瓢虫、食蚜蝇、草岭、小花蜡等,寄生类有蚜茧蜂等。

刺槐蚜 -防治方法

1.结合林木抚育管理,冬季剪除卵技和叶或刮除枝干上的越冬卵,以消灭虫源。

2.在成蚜、若蚜发生期,特别是第一代若蚜期,用40%乐果乳油、25%对硫磷乳油,50%马拉硫磷乳油、25%亚胺硫磷1000~2000倍液、20%氰戊菊酯乳油3000倍液喷雾;亦可在树干基部打孔注射或在刮去者皮的树干上用50%久效磷乳油、50%氧化乐果乳油5—10倍液涂5-10cm宽的药环。

刺槐蚜 -相关词条

昆虫

 

 

刺槐蚜 -参考资料

http://sdinfo.forestry.ac.cn/000new/newdata/new_kunchong1.cfm?id=38